只是,这种方式放在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中,变得很难很难。
莫道望着白板上,自己写下的这些内容,
再思索了许久。
最终将‘湍流问题’以及对应的‘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圈了起来。
没有室温超导材料,可以先用零下一两百度的高温超导材料将就用着。虽然会带来设计和消耗上的问题。
控制系统,也是一样,没有合适的AI就先用一个针对性的程序先将就用着。
抵抗中子冲击的第一壁材料,也先将就着。
最后,
莫道选择的突破方向,就是更精准的等离子体模型。
这个方向,看起来最难,对于莫道来说,反倒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材料,即便是莫道现在去研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找到材料。
而等离子体模型涉及到的湍流问题。
最关键的是,莫道不需要找到一个通用的湍流模型。
他只需要找到一个基于托卡马克装置的,可控核聚变内等离子体这一单独情况的理论模型。
不管是物理还是其他领域,一个单独,特殊情况下的问题,总是更容易找到答案的。
这无疑是降低了难度。
虽然这也会存在问题,比如影响可控核聚变堆在实现后的后续改进。
不过,都还未实现,考虑更进一步的问题,目前实在是没有意义。
看着白板上的‘等离子体模型’几个字,莫道再停顿了阵目光。
……
19年。
在Q值达到0.86过后,EAST的实验,并没有那么理想的,每年0.3的往上提升。
而事实上,又是一段更长的,更彻底的停滞。
从19年到20年。
EAST装置的每次实验,即便是尽量做着一些调整。
最重要的Q值依旧卡在了0.86到0.87这一数值之间上下波动。
有时候的变化细微的,都让人怀疑是不是实验的误差,而不是调整带来的影响。
20年,九月。
已经担任理论组正负责人的莫道,再踏入了张院士的办公室。
两人就EAST项目的未来,进行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交流。
……
“……张院士,我希望在EAST装置之外,新建一个新的,不同的,更大规模的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或者实验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