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对“历史终结论”有了解的读者,一定知道这个理论在OTL的提出者——美籍日裔的政治学学者,弗朗西斯·福山。
初次听说这个名字和这套理论的人只要稍加搜索,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理论对中国的长期影响——在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十年前后、后来被中国的某知名学者称为“阿拉伯之冬”的“阿拉伯之春”爆发时,它的影响达到了顶峰。
而这次的理论和对应的计划却是由夏希羽推动的——
他准备开展一次长周期的、针对性的秘密清洗。
“你当年也是‘嬉皮士’的一员?”
“算是吧。不过,两位也都清楚,我家里人开了一家做原创药的小公司,就叫‘罗宁生物’,算是有些钱,但不多。因此,当年的我只是觉得有些苦闷而已。”
“和我们研究所里的其中一辆轿车的生产商就差一个音节,而且还是做生物制药的。那么,我再给你加个任务——等微羽集团要收购你们的时候,你尽量发挥你的作用,促成对你们公司的收购。”
“没问题,我一定尽力而为。夏教授,您还愿意继续吗?”
“当然可以,‘泰迪’小姐。”
于是,沈涵曦放心地回房睡觉,把在罗宁身上留下必要痕迹的夏希羽一人留在房间里。
次日,4月10日的凌晨四点,刘晓茉和周昕暗中护送罗宁到美国驻日大使馆回来后,夏希羽为了表示对她们的感谢,在与她们一起休息了整整半天之后,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给她们应有的“奖赏”。
“看来,希羽也被东京本地的气氛感染了。不过,目前在外面随意行动是一件很不合适的行为,因此现在除了写文章之外,也没太多别的事可以做。趁着研究所在国内大开杀戒,就先让他高兴一会吧。”
沈涵曦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在自己的房间里读着国内外的报纸。
而最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在最近一周的国内外报纸中,出现了四篇来自希羽组研究所的文章——
从4月3日起,连载于《人民日报》的《瓦努阿图椰子战争亲历记》,作者:莫伊拉·克拉苏·瓦格纳,译者:刘晓涵;
4月4日,刊登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并被中国的多家报纸和媒体转载的科普文章《沙漏力学》,作者:李佳悦;
4月4-6日,连载于《光明日报》的《战时麻醉小记》,作者:卡罗尔·关原,译者:刘晓涵;
4月7-8日,连载于《科技日报》的《谈学术周边服务——我们为何要改革我所的科研秘书制度》,作者:秦水冯(秦若华、水野遥佳、冯琪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