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绸缪 第9节 分校

门西双榜 昂首低眉 1766 字 20天前

曾慕云、冷双显听了,同时说道:“宗前辈请说。”

宗怀仁点头,接着说:“既然是学校的备战顾问,对学校的战前策划、战时行动和战后安排都要负起责任来。我是军人出身,额头上有帽沿印,手上有握枪老茧,这些军人的特殊标志,很容易被敌人辨认出来。我顾虑,遇到极端情况,自己万一被捕,敌人见我是抵抗军人,必定会迁怒附近的无辜百姓。”

冷双显点头说:“宗先生的顾虑有道理!不过,你本来可以去川渝避难,为了学校备战,甘愿留下来,与我们一起同仇敌忾,谋划可能面临的灾难。既然,你都不怕为民赴险,我们还怕什么迁怒加害?”

见众人听了,均表示赞同,宗怀仁也就不再说话了。

冷双显想了想,又说:“对于开办分校的事情,我理解得还不深,还请宗前辈详细说明一下。”

宗怀仁点头,说道:“我们学校,有三百多名师生,各人家境不同,想法就不同。想兼顾避难和教育两方面,就要给师生们提供多个分散的避难地点,让他们选择,这样才能留住更多的师生,以期在战后重整旗鼓。”

见众人点头,他又说:“其次,说到避难,首先要避开敌人的第一波攻击。虽然,躲在学校的地道里相对安全,但是,地道毕竟在南京城内,存在被攻破的可能性。如果能在城外设一两个分校,就算也遭到敌人的攻击,因不人重点攻击目标,全损风险相对较小。”

想了想,他接着说:“第三,设立分校,除了相对安全,对留校老师来说,也有了更多的战时工作机会,最重要的是,能把花露南岗学校的教学资料、办学经验分散保存,不至于因为战乱而失传。”

曾慕云听了,点头说:“我特别同意宗前辈的观点!战时的教学工作,在校址选择、校舍条件、办学规模和教员结构上,大可不必太讲究。工作重点在于保存学校的教师队伍、教学资产和教学资料,以图将来东山再起。”

林允娇听了,考虑起分校的地址,插话道:“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司茭白,她的父母在南京沙洲圩生活,那个地方水网密布,交通不便,物产丰富。尤其盛产水八仙,即使受困时间长,全年也不乏食物,不知道能不能作为分校开设地点。”

蒙自然点头说:“我去过沙洲圩,那里树木茂密,食物丰富,在那里的村头塘埂,购买或者自建几间不起眼的民房,应该不是难事。不过,那里的缺点也很明显:地势平坦,基本是一马平川,到处都是水塘,无法开挖地道,藏身地下。”

宗怀仁边想边说:“我倒觉得,那是个好去处。从地形角度看,水塘和地道,都是御敌避难的好地方。何况,平坦的地貌,军事价值不大,不是敌军的进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