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
蒙不迟带着众人,一边参观,一边讲起了叶挺将军的生平以及“四·八”空难的经过。
然后,众人祭奠了王若飞、秦邦宪、叶挺、李少华、赵登俊、魏万吉、高琼、黄晓庄等遇难烈士,以及遇难飞机上的美军机组人员。
接着,又瞻仰了关向应、张浩、杨森、张思德等革命先烈的纪念碑。
因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其中的主角就是张思德,众人都非常熟悉。
所以,他们去了第二排的最右边,在张思德的墓前,停留了很长时间。
墓碑上方,是张思德烧窑的工作照。
碑文上,镌刻着:张思德,四川省仪陇县人。
宗且若对张思德牺牲的事迹,知道的不多,马上去问宗且示。
宗且示今天,憋闷了半天,终于有了说话的机会,立即说道:“1944年,张思德在陕北安塞楼坪的山中,建造炭窑时,窑洞突然垮塌。
张思德将战友小白,推出了洞外。
自己却被2米多厚的黄土,深深地掩埋,献出了29岁的生命。”
宗且若听着听着,眼泪扑就簌簌掉了下来。
她一边哭,一边说道:“我们的太爷爷,也是被碎石掩埋的啊!”
宗且若的话,提醒了宗且示,他一下沉默了下来,热泪在眼眶中打转。
边好见了,上前扶着兄妹俩,轻轻地说道:“毛主席说过,‘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宗怀仁太爷爷和张思德一样,都是人民英雄。
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宗家兄妹听了,才慢慢地收住了眼泪。
从“四·八”烈士陵园出来,众人又去了杨家岭革命遗址。
遗址位于延安西北约3公里的地方,步行十几分钟,也就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遗址工作人员讲解道:“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毛主席等领导人,在此居住过。
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礼堂,居住环境嘈杂,他们暂时搬去了枣园办公。
1942年,又搬回了杨家岭。
毛主席在这里,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着作。
1945年4月,中共七大也是在这里召开的。”
蒙不迟听了,边想边问:“延安整风运动,是发生在这里,还是发生在枣园?”
讲解员听了,说道:“1944年至1947年,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枣园。
党中央在那里,领导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大生产运动’,并筹备了中共七大。
在那里,也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人的旧居。”
蒙不迟听了点头。
之后,众人又参观了枣园革命遗址。
参观完毕,他们拿着提前申请好的牌号,乘车去了距延安八十来里的南泥湾。
车上,蒙不迟介绍道:“1941年春,为了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由绥德开赴南泥湾屯垦。
他们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地方,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在南泥湾,除了大生产展览室,我们还能看到,马坊718团死难烈士纪念碑,九龙泉719团死难烈士纪念碑,以及当年开垦的大片梯田。”
不到一个小时,汽车来到南泥湾。
众人吃了午饭,立即去参观。
两个小时后,他们回到汽车上,又风尘仆仆地赶回了延安。
到了延安中学,众人见吃晚饭,还有一段时间,又去参观了延安抗大校史陈列室。
参观结束,蒙不迟问道:“有两个,我们非常熟悉人,曾经在这里当过老师。
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