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串联 第9节 进京

门西双榜 昂首低眉 2490 字 20天前

千恩万谢之后,赶紧找了座位,坐了下来。

很快,车厢里又陆续钻进来很多学生。

大家兴奋地交流着一路的见闻,交换着所需的信息。

其中,有两个信息,让宗且示等人,更是兴奋不已。

第一,这辆车,是红卫兵专列。

不分坐票和站票。

谁先占了,座位归谁。

第二,北京取消了四天的逗留期限。

外地来的学生,已经不需要,赴京代表证明了。

郭以刚、边好、侯迎军、郑果四人听了,彻底放下了心!

天黑不久,果真开来一个火车头。

小主,

然后,挂上众人乘坐的列车车厢,驶向西安火车站。

两个小时以后,列车才停靠在了站台上。

坐在车上,看着站台上,拥挤的人群,正在拼命往车厢里挤。

不一会儿,车厢就被满头大汗、挣扎着挤进来的人群,塞得满满当当。

众人暗自庆幸,均在想:“幸亏,且示发现了这列火车。

否则,就算三天以后,大家能够出发,肯定还要经过一番鏖战,才能挤上车。

而且,上了车,肯定就没有座位了。”

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众人倍感欣慰。

经过这段时间的串联,每个人都略显疲态。

在火车上,也无法补习。

于是,干脆或趴或依,相互偎着,美美地睡了一觉。

宗且示醒来的时候,发现列车开得慢慢腾腾,连洛阳站还没有到。

一夜下来,红卫兵专列见车就让,走走停停,只开出了一二百公里。

10月17日下午,专列磨磨蹭蹭,用了一天多的时间,终于到达了郑州。

众人随身携带的干粮,经过一天的消耗,已经见底。

车厢里人挤人,很难移动,根本没法下车,去补充水和食品。

列车停在站台上,外面到处都是想上车的人。

众人不敢开窗。

担心一旦开了,车站上,就有人试图爬窗上车。

众人嘴唇发干,饥肠辘辘,又渴又饿。

不过,相比没有座位的人,他们还是幸运的,至少还能坚持。

于是,众人奋力抵抗着拥挤,忍着浑身的酸痛,迷迷糊糊地再睡。

18日凌晨,列车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小站上。

广播里传来通知,列车需要在这里停靠一个小时。

宗且示看见,在这个车站,下了一些乘客。

同时,准备上车的人,也不是很多。

于是,果断地打开了车窗,招呼两个挤不上车的女孩儿,请她们帮忙打水、买食物。

然后,把她们拉进了车厢,塞上了行李架。

10月20日清晨,列车终于开到了北京站。

到达目的地的兴奋劲儿,很快,就被一身的疲惫压了下去。

众人昏昏沉沉地出了站,赶去红卫兵接待站,一打听才知道:毛主席在两天前,第五次接见了红卫兵,下一次的接见时间,尚未确定。

众人商量以后,马上决定:先办去先农坛体育场的住宿手续,领取免费的乘车证,在那里,等待毛主席的接见。

办好了接待手续,吃了早饭,众人立即,乘车前往住宿地。

10月下旬的北京,天空格外晴朗,秋高气爽,风清云淡。

北京站广场附近,更是热闹非凡。

高高的天桥上,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到处挂满了红色的宣传条幅。

首都红卫兵们,敲着大鼓,热烈欢迎外地进京串联的红卫兵们。

南京来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来到北京。

他们心情无比激动,一路上,有看不完的景,唱不完的歌。

到了先农坛体育场,安置好了住处,宗且示先出去,打探有关接见的消息。

不一会儿,他打探回来,对众人说:“接待老师说,下一次接见,至少还需要十天时间。

他建议我们,在北京和天津到处转转。

只要提前五天,回到住宿点就行。”

大家听了,觉得老师的建议有道理。

于是,算了一下节余费用,就带着轻便的行李,出门了。

他们先后,去参观了天安门、故宫、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卢沟桥、前门大街等地。

中途,还去了私立香山慈幼院。

众人发现,慈幼院已经被北京市教育局接管,冷双显、张指柔等人,已经不住在那里。

学校里,没有一个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