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田地势高,水往低处流。
如果,上面没有水源,农作物就灌溉不了。
望天收的田,才叫旱田。
旱田上种的农作物,只在刚种下去的时候,靠人工挑水,上去浇一遍。
之后,就很少再浇水了。
完全要靠,老天下雨。
雨水多一点,收成才会好一点。”
宗且示听了,点头又问道:“干校的荒地,旱地多,洼地少。
完全靠望天收,双显爷爷和指柔奶奶,就要饿肚子了!”
冷双显听了,摇头说道:“不会的。
对我们这些干校学员,国家会给一些生活补贴。
你放心,饿不了肚子的。”
张指柔点头,补充说道:“不过,要想改善生活,就必须把果园和荒地种好。”
梁小硕听了,马上说道:“要是能想办法,把水引上学校。
然后,再从山上往下灌溉,就能把果园和荒地,都变成水田了。
这样,双显爷爷和指柔奶奶,也就能改善生活了。”
梁九斤听了,摇头说道:“引水上山,我从来没有听说过。
不过,如果能找准水源,倒是可以多打几口井。
这样,果园和菜地的灌溉用水,就不成问题了。”
秦关意听了点头,说道:“要是以群哥哥在,那就好了。
他是水利专家,一定有办法,通过水利工程,来改变农田用水结构。”
蒙不迟听了,边想边说:“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
书上记载了一种不用油、也不用电的装置,能让水往高处流。”
史满平听了,大感兴趣,说道:“快给我们详细说说!”
蒙不迟点头,又说道:“但是,这种装置,不能解决水源。
使用的前提,是低洼处的蓄水塘,里面一定要有水。
这样,生产队引水灌溉旱田的时候,就能节省人力。
而且,用这种方法,可以持续给高处的旱田浇水,提高旱田作物的产量。”
史利群听了,问道:“不知道,这种装置成本高不高?”
蒙不迟想了想,说道:“如果记的不错,相比农业机械,几乎不用花钱。
回南京以后,我先去找些资料,然后就寄过来。”
史利群听了,点头笑道:“如果真能这样做,那就太好了。
我们可以,趁干校这次开垦荒地,尝试着双管齐下。
等拿到资料,在挖井、引水的同时,先引井水,浇灌菜地和果园。
如果试验成功了,就考虑,扩大引水量。
将来,把镇塘和前塘的水,引往高处,大面积地去灌溉旱田,提高耐旱作物的产量。”
冷双显点头,说道:“不错。
但是,大家先不要,对这种装置抱有太大希望。
毕竟,科技的进步,有一个技术积累的过程。
如果有这么好的方法,凤阳的老百姓,不会不知道。
只能说,有个别的农业技术,因适用范围窄,或者适用期极短,使用量又不大,还没有广为人知。
为了节省引水灌溉的人力物力,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蒙不迟听了点头。
宗且示想了想,说道:“在南京的双闸公社、沙洲公社,我的确,没有见过这种装置。”
梁九斤边想边说:“他们那儿,河网密布,降雨量又大。
再加上,也没有几亩旱地。
所以,用不着这种东西。”
宗且示听了,若有所思,说道:“如果,我们想尽快看到水往高处流的奇观。
也可以打电话给以群叔叔,让他帮忙,寄资料过来。”
张指柔听了,笑道:“你那么急干什么?
让不迟回去,找了寄过来,也就是了。”
宗且示听了,摇头说道:“不行。
要不然,我们就赶不上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