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学农 第1节 引水

门西双榜 昂首低眉 2399 字 20天前

史利群听了,马上说道:“我们生产队没有学校。

一个公社有只有一个小学,几个公社才有一个中学。”

宗且示想了想,说道:“来的路上我看到,在汽车站前面,有个京山小学。”

史地勤听了,马上说道:“那就是我的小学。

等我小学毕业了,还能去石塘山,上中学呢!

石塘山离家远,我就要住校了,一个星期回来一次。”

范思欢一下没有听明白,问道:“石塘山,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吗?”

纪庄贤点头说:“是的,后梁村和石塘山村,相隔十里路。

那儿有个中学,京山公社的中学生,都在那儿上学。”

范思青边想边问:“十里路,有多远?

要走多长时间?”

王萍想了想,说道:“有五个从京山汽车站,走过来的路程。”

范思佳听了,咂舌说道:“那么远啊!”

史利群点头,叹道:“是的!

所以,很多孩子,都要住校。

一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

秦关意想到南京的情况,又问道:“解放以后,孩子越生越多,学生也越来越多。

将来,会不会增加场地和老师,在京山办个中学?”

史满平听了,迟疑着摇头说道:“难说!

现在,石塘山中学的场地,仍然够用,只是在编的老师,人数不足。

最近几年,已经增加了不少民办教师。

其中,有一些下乡知青。

这些知青老师,教学能力比较强,对孩子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帮助很大。”

大院里,一大半孩子正在上学,听大人们聊到了学习,自然就对比起凤阳和南京的课目、课时、课程来。

听了他们的一番比较,史利群看着蒙不迟,说道:“不迟兄弟,我有个不情之请。

你能否,施展过目不忘的绝技,给我们这里的孩子,默写出一整套补习班资料来?”

蒙不迟听了,点头说道:“可以!

我们有现成的教材,回到南京,就可以寄过来。

不过,南京补习班的教材,是按老的学制,编写出来的。

当时,中小学一共有十二个年级。

现在,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中小学一共,才有九个年级。

两个时期的学制,并不相符。”

秦关意想了想,说道:“应该没有关系!

尽管存在学制缩短、省际教学上的差异,不过,教学内容,万变不离其宗。

补习班的教材,都是名师编制出来的。

孩子们用它学习,只是对现有教材的补充和完善。”

蒙不迟想了一下,点头说道:“依我看,暂时先这样办:

请地勤抄写小硕带来的资料,然后,和小硕一起学习。

地春和小成一起,按照幼儿园中班的教材学习。

且示回南京以后,给利群叔叔,寄余下的补习班资料。”

梁小硕、梁小成、宗且示听了,点头答应。

一个半小时后,众人吃完饭。

大人们洗刷的洗刷,聊天的聊天。

孩子们已经开始,做补习班的习题了。

邱念国看见宗且示,正在给郭以群写信,提引水装置的事。

站在一旁,去看了看,问道:“这种装置,是不是不用油,也不用电,完全靠气压和惯性,让水往高处流的?”

宗且示点头,看着他,反问道:“你也会做?”

邱念国点头,笑道:“你忘了,我爷爷是干什么的啦?

在双闸,我和爷爷,做过几个简易的。

这种装置,能把井水或江水,从低的地方,抽到高的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你写的这种?”

宗且示听了,马上放下笔,大叫一声:“好啊,原来你就会做!”

众人被他的叫声,吸引了过来。

邱念国边想边说:“有一年暑假,爷爷见奚校长打井水吃力,就给她家做了一个,一直用到现在。”

冷双显听了,问道:“做这个装置,需要用什么材料?”

邱念国想了想,说道:“大的东西,有一个木架,一个大铁皮桶,几根硬塑料的水管。

小的东西,有胶水、水管弯头、水管三通、水管过滤箭、水阀和水龙头。”

史利群听了,马上说道:“这些东西,京山供销社里都有,价格也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