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调研的“暗战”已经在筹备阶段悄然展开。赵东升试图通过私人关系和前沿概念影响调研组。
而陈临海则选择了最笨拙,也可能最有效的方式——依靠扎实的政绩和民众口碑。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究竟孰优孰劣,即将在调研组的“考场”上见分晓。
联合调研组的考察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调研组采取了听取汇报、分组座谈、实地考察、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东河区的真实情况。整个过程,俨然成了陈临海与赵东升之间一场无声的“比武场”。
汇报会上,理念交锋。 在区政府综合汇报会上,赵东升作为代区长,主汇报了东河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他准备充分,PPT做得精美大气,大量引用了宏观经济数据和前沿理论,着重阐述了他对东河发展“新动能”、“新格局”的构想,提出要“打破路径依赖”,“敢于无中生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智造等高端产业,语气中充满了激情和抱负。
但他的汇报,对于如何落地、资源从哪里来、市场风险如何管控等关键问题,却语焉不详,显得有些“飘在天上”。
轮到陈临海补充汇报时,他没有使用花哨的PPT,而是拿着几份简明的数据图表。他重点汇报了商贸新城一期运营成效、二期规划思路以及近期市场秩序整治的成果,用详实的的数据(如客流量、交易额、投诉率变化、商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展示了商贸物流这个主导产业的坚实基础和升级潜力。
他也谈到了发展新经济,但强调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是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而不是另起炉灶”。
他的汇报,朴实无华,但逻辑清晰,数据扎实,给人一种强烈的“接地气”的感觉。调研组组长周平听得非常仔细,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实地考察,口碑见证。 调研组的实地考察安排,充分体现了李卫国和陈临海的意图。他们被带到了商贸新城熙熙攘攘的交易区、高效运转的智慧物流园、以及正在进行数字化改造的传统企业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