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故土回响,民心深处的丰碑

而与这些欢欣鼓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镇党委书记钱卫东复杂难言的心情。

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门关得紧紧的。桌上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烟头。窗外传来的关于陈临海的议论声,像一根根细针,扎在他的耳膜上。

他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杯,又烦躁地放下。心里像是打翻了五味瓶。

庆幸吗?确实有。这尊能力超强却也让他压力山大的“大佛”终于走了,他现在可以真正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掌控新枣镇,不必再活在他的阴影下。

嫉妒吗?更有之。陈临海升迁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他这个在基层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资格感到眼红和不可思议。凭什么他就能得到周区长、甚至王书记的如此青睐?

后悔吗?或许也有意思。如果当初自己能更有魄力一点,更坚决地支持陈临海,或许现在也能分享更多的政治红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心情复杂地听着别人的传奇。

他拿起电话,想给陈临海打个电话道贺,号码拨到一半,却又犹豫地放下了。说什么呢?言不由衷的祝贺?还是带着酸味的感慨?似乎都不合适。最终,他只是在微信上发了一条简短而官方的话:“临海同志,欣闻你履新重要岗位,衷心祝贺!盼常回新枣镇指导工作。”

这条信息,客气而疏远,完美地掩饰了他内心的波涛汹涌。

夕阳西下,将新枣镇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炊烟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安宁的生活气息。

无论是真心为他高兴的普通群众,还是心情复杂的地方官员,他们都共同见证了一个事实:陈临海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新枣镇的发展史上,也烙印在了许多普通百姓的心里。他的奋斗,他的担当,他的离去与高升,都已成为这片土地记忆的一部分,如同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民心深处。

而这股来自故土的认同与回响,或许将成为陈临海在未来更广阔天地里拼搏时,一股深沉而持久的力量源泉。

感谢孟舒舒,宋观海,白绮,厉洪英,葛主任,陈瑶,,潘安,董雨柔,韩樱樱,瞑祥等一大批好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