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运筹帷幄巧定人事策 因势利导智破平衡谋

陈春兰是他起步的地方干部,作风泼辣,基层经验丰富,群众工作能力极强,而且对他有知遇之恩,忠诚度毋庸置疑。虽然一直在乡镇,对宏观商贸把握可能稍弱,但其强大的执行力和敢于碰硬的特点,正是目前攻坚阶段的管委会最需要的。让她和高博一个主外(协调、招商),一个主内(规划、建设),形成互补,是理想的搭配。

主意已定,他开始构思如何在常委会上实现这个人事布局。他深知,直接提出全部名单必然遭到强烈反弹。他需要策略,需要因势利导,更需要借助已经形成的大势。

几天后,区委常委会如期召开。议题之一,就是研究成立东河商贸新城管理委员会。

果然,会议一开始,刘国栋就先声夺人,定下基调:“商贸新城项目进展顺利,成立管委会规范管理,正当其时。这是我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班子配备必须高标准、严要求,要体现区委的重视和集体决策。”

组织部长周明华按照事先沟通,拿出了组织部的初步建议方案:由陈临海同志临时兼任党工委书记、主任,同时,提议由区委办公室副主任(一位王猛推荐的干部)和区政府办公室一位资深副主任(钱卫东暗示的人选)担任管委会副主任。

这个方案,意图再明显不过。

陈临海没有急于反驳,他耐心地等所有人都发表了意见,特别是听完了王猛、钱卫东对那两位副主任人选的“高度评价”之后,才缓缓开口。

“刘书记,各位常委,”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完全赞同成立管委会,也感谢组织让我临时负责。关于班子配备,我认为,必须一切从项目实际出发,从能否高效推进工作出发。”

他首先肯定了项目的大好形势,用一系列数据再次证明了项目的成功和巨大潜力,营造了一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紧迫氛围。

然后,他话锋一转:“正因为项目关系重大,所以管委会的班子,绝不能成为安置干部、搞平衡照顾的地方!它必须是一个能打仗、打硬仗的‘野战军’司令部!”

他目光扫过周明华提出的名单:“比如这位区委办的同志,文字功底很好,但缺乏经济工作和一线实操经验;那位政府办的同志,资历很老,但年龄偏大,闯劲和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可能有所欠缺。让他们去负责专业性极强的商贸物流运营和工程建设管理,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是对项目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