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通化兵工厂的建设

几天后,风尘仆仆的朱锐抵达通化。见面就带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刘司令员,聂政委,朱锐奉命报到,”他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

刘川和聂政委热情地与他握手。刘川笑道:“老朱,早就盼着你来了,咱们现在家底厚了,三个炮兵纵队,几百门炮,就缺你这样的行家来掌舵,”

朱锐也不客气,直接问道:“司令员,咱们现在的炮兵配置怎么样?训练水平如何?炮弹储备够打一场大仗吗?”

刘亚在一旁介绍道:“目前我们编有三个炮兵纵队,第一纵队以75毫米山炮和野炮为主,第二纵队以105毫米榴弹炮为主,第三纵队是混合编制,包括部分缴获的150毫米重榴弹炮。训练方面,各纵队都在抓紧,但实弹射击机会少,协同作战经验不足。炮弹缴获的加上我们自己复装的,打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应该够,但持续作战能力有限。”

朱锐一边听一边点头:“明白了。当务之急是统一训练大纲,加强步炮协同演练。实弹射击再困难也要搞,哪怕每次只打几发,让炮手们找到感觉,让步兵战士们熟悉炮火支援的节奏和威力。炮弹的问题,一方面靠缴获和复装,另一方面,咱们能不能自己试着造点简单的,比如迫击炮弹?”

刘川赞许道:“思路很对,具体怎么搞,你放手去干,需要协调什么,找参谋长,找政委,或者直接找我,”

朱锐的到来,给东北民主联军的炮兵部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他深入各炮兵纵队,检查装备,考核炮手,授课讲解炮兵战术。他尤其强调炮兵的机动性和反应速度,要求各部队不仅要打得准,还要走得快,藏得好。

在他的推动下,一套详细的炮兵训练操典迅速下发到各部队。大规模的步炮协同演习频繁展开,虽然消耗了不少宝贵的训练弹药,但部队的实战能力肉眼可见地提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此同时,兵工厂的攻关也在继续。车间的灯火常常彻夜不熄,陈致远和李师傅带着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对着图纸和零件反复试验。终于,第一门完全由通化兵工厂自产的75毫米山炮样炮完成了总装。

测试那天,刘川、聂政委、韩楚、刘亚、朱锐等人都到了现场。在一片僻静的山谷里,那门涂着防锈漆的山炮静静地卧在阵地上。

李师傅有些紧张地对朱锐说:“朱司令,都检查过了,应该没问题。”

朱锐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老李,你们的心血不会白费。”他亲自担任指挥,下达了一连串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