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靶向攻坚

林万骁更是身先士卒。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电话一个接一个。一会儿协调市科技局局长,请求支持;一会儿又给省知识产权局的处长打电话,咨询优先审查的政策细节;一会儿又把某家企业老板叫来办公室,亲自给他打气,解决申报中的具体困难。

过程的艰辛自不必说,但成效也开始一点点显现:

· 第一批5家企业的“高企培育对象”认定书发了下去,真金白银的奖励及时兑现,起到了极好的示范效应。

· 专利代理机构提交了上百份专利申请文件,虽然大多还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但终于实现了“零的突破”,几个发明专利也进入了快速通道。

· 研发补贴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咨询,财务人员下企业辅导后,报表上体现的研发经费投入有了显着提升。

· 与省理工大学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挂牌仪式搞得很隆重,照片和新闻立刻被放进了汇报材料的突出位置。

白板上,那些曾经刺眼的红色区域,正在一点点被黄色、甚至绿色所覆盖。虽然距离最终达标还有差距,但势头已经起来。

吉同祥拿着最新的统计表,虽然疲惫,却难掩兴奋:“书记,有戏!照这个速度,到月底,高企数量翻一番问题不大!专利数也能大幅提升!”

林万骁看着进度表,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只是沉声道:“不能松懈!数字要实,质量要硬!告诉下面,材料必须经得起查,谁要是为了凑数弄虚作假,我第一个处理他!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评!”

他知道,补齐短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开发区创新生态的强行改造和催化。即使最终考评未能如愿,这番艰苦努力打下的基础,也必将为开发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能。

啃骨头的战斗,仍在继续。每一份专利证书,每一笔研发投入,每一个新认定的高企,都如同涓涓细流,正努力汇入开发区迈向省级平台的大江大河。

表面数据做好了,背后的工作更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