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墨韵警报(2011年1月27日)

朔方的寒流尚未完全退却,京城的腊月却已悄然浸染了年节的氛围。然而,在故宫深墙之内,文华殿东配殿临时改造成的“文物医院”里,时间却仿佛凝固在另一种肃穆与紧张之中。巨大的无影灯洒下清冷均匀的光,空气里弥漫着微尘、旧纸绢和特制清洁剂混合的独特气息。数位身着白大褂、戴着放大镜的修复师,正屏息凝神,围绕着中央修复台上那幅被小心翼翼摊开、局部固定的长卷。那正是国之重宝,即将在两岸合璧大展中亮相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残段。墨色苍润,山峦起伏,历经数百年沧桑,绢素已显黯淡脆薄,其上几处后世修补的痕迹,如同岁月留下的疤痕,格外显眼。

修复室隔壁的分析室内,气氛却截然不同。仪器低鸣,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图谱和数据流。方清墨一身素净的实验服,清冷的目光专注地盯着高精度红外光谱仪的显示界面。她并非书画修复专家,但此次被故宫特聘为科技顾问,负责运用最前沿的材料分析技术,为脆弱古卷的加固和保存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尤其要排查任何可能加速老化的现代污染物。

“方院士,重点扫描区域C-7,也就是左下角这块清代晚期的补绢,数据出来了。”一位年轻的助理研究员指着屏幕上一处异常波峰,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光谱显示…存在微量特殊稀土元素的特征吸收峰,非常微弱,但特征明确。”

方清墨秀气的眉毛几不可察地蹙起。稀土?在这幅传世古画的补绢里?这不合常理。修复古书画,所用补绢多为精心仿制的古绢或优质桑蚕丝,追求的是材质、纹理、色泽的和谐统一,断无掺入现代稀土元素的必要,更无此先例。她指尖在触摸屏上轻点,调出数据库进行比对,同时吩咐:“把光谱图局部放大,与数据库里所有已知古绢样本、以及…之前部里转来的那份特殊样本库进行交叉对比。”

“特殊样本库”指的是国安部在侦破近期稀土走私大案时查获的、标记有特殊工艺痕迹的稀土样本数据库。

屏幕上,放大的光谱曲线如同诡谲的心电图。几秒钟后,比对结果跳出,一个刺目的红色标记覆盖在C-7区域的补绢光谱图上——匹配度99.7%,与代号“朔风-7”走私稀土样本特征高度吻合!

分析室内瞬间落针可闻。所有研究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愕然地看向方清墨。这幅国宝级的古画上,一块不起眼的清代补绢,竟然检测出了与近期猖獗的稀土走私案中截获的特定稀土成分同源?这绝非巧合!

方清墨清冷的眸子瞬间锐利如冰锥。她立刻拿起加密专线电话,拨通了李玄策的号码。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通。

“玄策,”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穿透电波的凝重,“文物医院,《富春山居图》补绢,检出‘朔风-7’特征谱。同源。”

电话那端沉默了极短暂的一瞬。李玄策的声音随即传来,低沉而迅疾,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原地封存所有样本,控制现场知情范围。我马上到。”

夜幕低垂,白日里游人如织的紫禁城陷入了深沉的寂静。重重宫阙的剪影在清冷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巍峨森严。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驶过空旷的筒子河,从神武门西侧一处不起眼的便门驶入,径直停在文华殿区域外。

李玄策身着便装,外罩一件深色大衣,步履沉稳。方清墨已在殿外等候,月光勾勒出她清瘦而挺拔的身影。两人目光交汇,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方清墨引着他,穿过几道设有特殊安保的门禁,再次进入灯火通明的文物医院分析室。

那块被标记为C-7的补绢残片,已被单独置于高倍显微镜下的恒温恒湿样本盒中,在强光照射下,泛着陈旧的米黄色。几名核心研究员已被清场,室内只剩下他们夫妻二人和一位绝对可靠的老专家。

李玄策俯身,锐利的目光扫过样本盒,又看向旁边仪器屏幕上的匹配图谱,眼神幽深如寒潭。方清墨则戴上特制的超薄手套,轻轻打开样本盒。她没有立刻触碰那脆弱得仿佛一触即碎的绢片,而是伸出食指,隔着几毫米的空气,极其缓慢、极其轻柔地,沿着补绢边缘一道几乎看不见的、颜色略深于周边的经纬线,虚虚划过。她的指尖仿佛带着无形的探测场,感受着那古老纤维传递出的、超越视觉的细微信息。

“玄策,”方清墨的声音在寂静的室内响起,带着一丝科学家的困惑与直觉的敏锐,“这丝线的韧度…异常。不像是单纯的桑蚕丝。感觉…像是被某种极端环境淬炼过?或者…掺入了什么?” 她抬起头,看向丈夫,“它的微观结构,有微弱的定向结晶痕迹,像是承受过瞬间高温后急速冷却…类似金属淬火,但发生在纤维层面,非常奇特。”

“淬火?”李玄策捕捉到这个关键词,眉头锁紧。瞬间,一个名字跳入脑海——王铁柱!这位老同学毕生钻研的,正是金属材料的淬火工艺!而他的祖籍,正是江南丝绸重镇苏杭一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丝毫犹豫,李玄策立刻拨通了王铁柱的视频电话。此刻已是深夜,但电话几乎瞬间被接通。屏幕上立刻跳出王铁柱那张沾着油污、略显浮肿却精神奕奕的脸庞,背景是灯火通明的车间,显然又在加班攻坚某个技术难题。

“老李?稀罕啊!这大半夜的,有急事?”王铁柱的大嗓门带着哈市特有的豪爽,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