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深秋。
一场秋雨过后,空气清冽,带着泥土和落叶的气息。天空是洗过般的湛蓝,阳光透过高大的银杏树,洒下斑驳的金黄。然而,在这份秋高气爽之下,这座城市的某些角落,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焦灼。
国安部常务副部长办公室。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京城繁华的街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但此刻,李玄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窗外的繁华上。他面前宽大的办公桌上,摊开的不是行动地图或案件卷宗,而是一份份厚重的、印着“内部参考”字样的报告和数据图表。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味道。报告标题触目惊心:
《关于部分一线城市房价非理性上涨及潜在风险的调研报告》
《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攀升与金融系统脆弱性关联分析》
《土地财政依赖度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国际主要经济体房地产泡沫破灭案例汇编及启示》
最后一份报告上,有几处用红笔做了详细的批注,字迹苍劲有力,分析鞭辟入里,落款是英文缩写“L.C.G”——李长庚(Li Chang Geng)。
李玄策的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红木桌面。他刚刚结束一个关于稀土案后续资源安全保障的会议,但此刻,另一种更广泛、更深沉、关乎亿万普通人安身立命的忧虑,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咚咚。” 敲门声响起。
“进。”
秘书小刘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文件走了进来:“部长,这是刚汇总上来的最新数据,周卫国同志那边也补充了一些民间观察的细节。”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方院士转交的李老先生对那份国际案例的补充分析,也夹在里面了。”
“好,放下吧。” 李玄策点点头。
小刘放下文件,悄然退了出去。办公室内恢复了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李玄策拿起那份带有父亲批注的国际案例汇编。父亲的分析一如既往地冷静、深刻,从日本“失落的十年”到美国次贷危机,清晰地勾勒出过度依赖房地产、信贷无限扩张最终导致经济系统性崩溃的可怕图景。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背后,是无数家庭财富的蒸发、梦想的破灭和社会的动荡。
他放下父亲的分析,拿起周卫国提供的“民间观察”附件。这不是官方的统计数据,而是周卫国利用在德迅物流工作、接触三教九流的便利,记录下的真实见闻。几段手写的访谈摘要,字迹略显潦草,却带着生活的粗粝感:
访谈对象:陈明(化名),28岁,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北漂5年。
“部长,您是不知道啊!我租在五环外一个老破小单间,才15平米!就这,上个月房东突然通知,下季度房租涨500!理由是…周围都涨了!我一个月工资刨去房租、吃饭、交通,基本月光!想存钱?做梦!买房?看着那房价,我连售楼处的门都不敢进!首付?那得是我爹妈砸锅卖铁、再搭上我半条命不吃不喝攒十年!可爹妈的钱也是血汗钱,我哪忍心?女朋友家里催结婚,没房…唉,难啊!”
表情: 受访时情绪激动,眼眶发红,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说到“买房”时自嘲地苦笑摇头。
访谈对象:孙大姐,45岁,某小区保洁员,老家西疆。
“俺们两口子在京城干了快十年保洁了,就盼着能在老家县城给儿子买套房娶媳妇。前几年看好的房子二十万,想着再攒攒。去年涨到三十万,俺们咬牙凑了首付想定下,结果人家说卖完了!今年再看,差不多的要四十多万了!俺们这点工资,咋追得上啊?儿子在老家厂子里干活也不稳定,急得嘴上都是泡…这房价像坐了火箭,俺们在地上跑断腿也追不上啊!”
表情: 愁容满面,布满老茧的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说到儿子时声音哽咽,眼神充满无力感。
访谈对象:赵先生,50岁,某小型装修公司老板。
“唉,生意难做啊!看着房价涨,可我们这些做下游的没沾多少光。材料费、人工费都在涨,利润越来越薄。关键是,现在买房的人,很多都是掏空六个钱包、背着一身债的,装修预算卡得死死的,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我们报价稍微实在点,人家嫌贵;再压低,我们就得赔本赚吆喝。这行情…泡沫太大,我这心里也悬得慌,怕哪天就‘嘭’一声…”
表情: 疲惫,眉头紧锁,手指夹着烟,烟雾缭绕中眼神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