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秀芹的“小院外交” (2014年6月30日)

京城的六月末,暑气已蓄足了势头,空气里蒸腾着柏油路和草木混合的气息。李家那座闹中取静的四合小院,却像一块浸润在时光里的凉玉,被高大的老槐树撑起一片浓密的绿荫,滤去了大半的燥热。蝉鸣是午后的主旋律,高高低低地织成一张慵懒的网,覆盖着青砖墁地的院子。几盆王秀芹精心侍弄的茉莉正开着,洁白的小花藏在油绿的叶间,香气清幽,丝丝缕缕地缠绕着院角那架挂满青翠藤蔓的葡萄。

王秀芹坐在葡萄架下的竹制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一把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轻轻摇着。她穿着件洗得发软的淡蓝色细布短袖衫,花白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利落的髻,脸上虽刻着岁月的痕迹,但眉宇间那份曾经的郁结和灰暗,早已被一种温润的平和取代,眼神清亮,透着历经风雨后的通达与慈和。外孙张小辉趴在不远处的小石桌上,面前摊着暑假作业本,眉头微蹙,笔尖在纸上划拉得沙沙作响。这孩子刚来时的那股子拧巴和戾气,在王秀芹日复一日的耐心与不动声色的“规矩”里,像院角那丛被修剪过的月季,渐渐收束了旁逸斜出的枝桠,显露出少年人该有的专注。

“吱呀——”一声,院门被推开了。邻居张大爷提溜着一个小竹篮,笑呵呵地走了进来,篮子里躺着几根顶花带刺、碧绿鲜嫩的黄瓜,还沾着清晨的露水气儿。

“秀芹妹子!瞧瞧我这‘试验田’的收成!”张大爷嗓门洪亮,带着老北京胡同特有的爽利,“头茬瓜,水灵着呢!专门给你和小辉摘的,尝尝鲜!”

王秀芹连忙起身,脸上绽开热情的笑容,快走几步迎上去:“哎哟,老哥哥,您可真是!自己舍不得吃,倒先给我们送来了!快,快坐下歇歇脚,这大热天的。”她接过篮子,入手沉甸甸的,黄瓜特有的清冽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嗨,自家院里结的,不值当什么。”张大爷摆摆手,熟门熟路地在葡萄架另一侧的小板凳上坐下,接过王秀芹递来的蒲扇,“你家这葡萄架底下是真凉快,比吹空调舒坦!”

王秀芹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端出一个白瓷盘,里面是切得整整齐齐、水灵灵的黄瓜段,旁边还放着一小碟自家做的黄豆酱。“小辉,先别写了,来,尝尝张爷爷种的黄瓜,透心凉!”

张小辉放下笔,跑过来,抓起一块就咬,嘎嘣脆响,汁水四溢,他满足地眯起眼:“真甜!谢谢张爷爷!”那股子属于孩子的纯粹快乐,让张大爷和王秀芹都笑了起来。

三人正吃着瓜,院门又被轻轻叩响了。是隔壁的李婶,手里牵着个四五岁、虎头虎脑的小孙子。“秀芹姐,没打扰你们吧?”李婶脸上带着点不好意思的愁容。

“哪儿的话,快进来,正好有瓜!”王秀芹热情地招呼着,又搬了个小凳子。小孙子看到张小辉,立刻挣脱奶奶的手,跑过去好奇地看他的作业本。

李婶坐下,叹了口气:“秀芹姐,又来烦你了。我们家这小祖宗,认字儿可愁死我了!教了八百遍,‘大’‘小’还分不清,屁股上像长了钉子,坐不住三分钟!你说这可咋整?他爸妈下班晚,全靠我这把老骨头盯着,眼瞅着九月就要上学前班了,我这心里急得跟什么似的。”她看着自家孙子在石桌边扭来扭去,眉头拧成了疙瘩。

王秀芹递给她一块黄瓜,温言道:“李婶,别急。孩子嘛,都这样,小辉小时候认字也费劲。”她说着,看了一眼正耐心回答小弟弟问题的张小辉,眼神里带着鼓励,“我那会儿啊,也不跟他硬拗。你看,”她指了指院子角落一小块翻整过的土地,里面几株黄瓜苗刚抽出嫩叶,“我就带他来种黄瓜。告诉他,种子埋下去,得浇水、晒太阳,等啊等,它才肯冒芽。认字儿也一样,急不得。今天认一个‘大’字,明天认一个‘小’字,就像给小苗浇水,一天天浇,它就在心里生根了。你试试,别光让他坐着念,拿根小棍儿,在泥地上划拉,边玩边认,兴许就灵了。”

李婶听着,眼睛渐渐亮起来:“哎!这法子听着新鲜!边玩边学……秀芹姐,你带小辉是真有办法!这孩子现在多懂事,学习也不用你催了。”她看着安静下来的孙子,又看看张小辉,满是羡慕。

张大爷在一旁啃着瓜,听了也插话:“可不!秀芹妹子是明白人。带娃这事儿,就跟伺弄庄稼似的,得懂它的脾性,不能硬薅。”他话锋一转,眉头也皱了起来,“不过说起‘急’,我这心里也有桩事堵得慌!咱社区新开那养老食堂,本是个大好事,省得我们这些老家伙自己开伙了。可那菜,齁咸!我那天尝了口红烧肉,好家伙,咸得我灌下去两缸子水!跟管事的提了,人家说众口难调。这哪儿是难调啊,这是拿盐不当钱啊!我们这把年纪,吃这么咸,血压还要不要了?”张大爷说得有点激动,蒲扇摇得呼呼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