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风,终于褪尽了最后一丝凛冽,变得温润而充满生机。它拂过京郊燕山的褶皱,唤醒沉睡了一冬的土地,空气中弥漫着泥土解冻后特有的、混合着草根和腐殖质的清新气息。今天是植树节。
李玄策没有选择在市区象征性地栽种几棵树苗,而是驱车来到了位于燕山深处、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如今正进行大规模生态修复的“青山峪”项目区。这里远离尘嚣,层峦叠嶂的山坡上,去年栽下的第一批树苗已经顽强地挺过了严冬,点点新绿在灰褐色的山体上倔强地探出头。今年,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战役即将打响。
项目区的入口处,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穿着统一橘红色马甲、扛着铁锹水桶的机关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有戴着草帽、皮肤黝黑、眼神里透着朴实与期待的当地村民,还有几位穿着夹克、拿着图纸和测量仪器的林业专家和环保学者。阳光正好,洒在人们身上,暖洋洋的,驱散了早春山间的最后一丝寒意。
李玄策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深色夹克和运动裤,脚蹬一双沾了些许尘土的登山鞋。他一下车,就自然地融入了人群中,没有丝毫架子。方清墨和李天枢也跟在一旁,方清墨穿着利落的户外装束,李天枢则是一身天蓝色的运动服,小脸上满是好奇和兴奋。
“李顾问,您来了!”项目负责人,一位姓赵的林业局副局长连忙迎上来,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赵局,辛苦你们了。”李玄策笑着和他握手,目光扫过眼前绵延的山峦和忙碌的人群,“今年计划种多少?”
“报告李顾问,”赵局指着山坡上已经规划好、插着标记的区域,“今年重点攻坚的是北坡这片最难啃的‘硬骨头’,土薄石头多。计划新栽侧柏、油松、山杏等耐旱树种二十万株!加上去年存活的,争取让这片‘秃头山’彻底变个样!”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干劲。
“好!”李玄策赞许地点点头,“走,我们也去添把力!”
他没有去特意安排的“示范点”,而是径直走向一片正在忙碌的坡地。那里,几位头发花白、脸上刻满岁月痕迹的老农,正带着几个年轻后生,熟练地挖坑、扶苗、培土、浇水。他们的动作或许不如志愿者那么整齐划一,却带着一种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精准和沉稳。
李玄策拿起一把崭新的铁锹,走到一位正弯腰仔细给树苗根部培土的老农身边。这位老农姓孙,是青山峪村的老支书,对这片山了如指掌。
“老哥,这坑挖多深合适?”李玄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蹲下身,指着旁边刚挖好的一个树坑,虚心请教。
孙老支书抬起头,看到是李玄策,有些局促地在衣服上擦了擦手:“哎哟,领导……这坑啊,得看苗大小,一般得比土球深个十公分,宽个二三十公分,底下土得松软,不能有硬石头硌着根……”他一边说,一边用粗糙的手指比划着,眼神里透着庄稼人特有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