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9章 万物互联 (2019年8月10日)

八月的海风带着特有的咸湿与活力,吹拂着这座位于东南沿海的崭新城市。这里,是中国5G商用牌照发放后,倾力打造的首个大规模“智慧城市”综合示范区。它像一颗镶嵌在时代前沿的明珠,闪烁着未来之光。李玄策此行,并非视察,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一次在科技浪潮最前沿的沉思之旅。

上午的阳光明晃晃地洒在宽阔整洁的街道上,行道树的叶子绿得发亮。李玄策没有前呼后拥的随行,只有一位年轻的示范区技术负责人小陈陪同,两人更像是一对探索者。他们的第一站,是一辆看起来与普通公交车无异的白色大巴——但它没有方向盘,也没有驾驶座。这是投入真实道路运营的无人驾驶公交线。

刷过特殊的体验卡,李玄策和小陈在后排靠窗的位置坐下。车内凉爽安静,只有空调细微的嗡鸣和几不可闻的电机运转声。车辆启动,异常平稳,甚至比经验最丰富的老司机起步还要轻柔。它汇入车流,像一条灵巧的鱼。前方路口绿灯闪烁,车辆提前减速,平稳停驻;侧方有外卖小哥的电瓶车突然变道切入,大巴瞬间做出反应,流畅地向右微调方向,预留出安全距离,没有丝毫顿挫感。

李玄策的目光投向窗外。街景以流畅的速度向后掠过:骑自行车的学生、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步履匆匆的白领、街边小店招揽生意的招牌……一切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光滑的扶手边缘轻轻敲击着,感受着这份由算法和高速网络编织出的精准与秩序。没有了驾驶员的情绪起伏和操作误差,交通似乎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韵律。然而,这份和谐之下,是无数传感器毫秒级的数据交换,是云端大脑基于5G超低延迟网络的瞬间决策。万物互联的神经,正以看不见的方式,在这座城市的地下、空中悄然蔓延。

“李顾问,感觉如何?”小陈轻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

“很平稳,很…奇妙。”李玄策的目光依然流连在窗外,一个抱着足球跑过斑马线的少年身影,“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被一种无形的丝线连接、牵引,编织成新的图景。” 他的声音里带着赞叹,但眼底深处,却沉淀着更深的思绪。

第二站,是位于社区服务中心的远程医疗诊室。这里没有刺鼻的消毒水味,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清洁剂清香和一种舒缓的氛围。一位穿着洗得发白汗衫的老农,正局促地坐在高清摄像头前。他来自百公里外的山村,专为看困扰他许久的眼疾而来。屏幕的另一端,连接着省城顶尖眼科医院的专家。

“大爷,您别紧张,看着前面这个绿色的小灯就行。”屏幕里,医生温和的声音清晰地传来,图像清晰得连医生眼角细微的纹路都看得真切。老农努力睁大眼睛,按照指示转动着眼球,动作有些笨拙,却异常认真。高清摄像头捕捉着他眼底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实时传输到千里之外。

“嗯…嗯…好,好得很哩!”老农一边配合,一边忍不住对着屏幕里的影像连连点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最初的紧张逐渐被巨大的惊喜取代,“大夫,您看得可真清楚!比俺们镇上那个…那个放大镜瞧得还清亮!这…这比俺儿子带俺去省城大医院排一天队还便当哩!”他粗糙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衣角,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和纯粹的感激。这份跨越空间的清晰连接,为他灰暗的视野带来了明亮的希望。

李玄策站在诊室外的观察区,透过玻璃静静看着这一幕。技术消除了距离的阻隔,将顶尖的医疗资源精准地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老农脸上那份质朴的喜悦,是技术温暖人心的最好注脚。连接,在此刻显现出无比美好的力量。

最后一站,是改造升级后的智能港口。巨大的龙门吊如同钢铁巨人般矗立在岸边,但操作室内空无一人。巨大的集装箱被无人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精准地运送到吊臂下方。只见高耸的吊臂缓缓降下,巨大的机械爪像拥有生命一般,瞬间锁定集装箱的角件,稳稳抓起,提升,移动。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精准得如同设定好的舞蹈动作,没有一丝犹豫,没有半分偏差。集装箱被稳稳当当地放置在指定的货轮舱位上,发出沉闷而扎实的“咚”的一声,宣告着任务的完美完成。整个作业区,只有AGV车轮摩擦地面的细微声响、吊臂电机低沉的嗡鸣和海风掠过的呼啸,构成了一曲高效而沉默的工业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