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光共案,御书房的“寻常朝暮”
腊月的帝都飘着细雪,御书房的炭盆烧得正旺,暖融融的气息裹着墨香与茶香,漫过案几。叶尘刚提笔写下“漕运冬防”的批复,苏瑶便端着一碟热乎的糖糕走进来,鬓边沾着的雪粒还没化,指尖带着室外的凉意,却在触到他手腕时轻轻放缓了力道。
“陛下,刚从东宫小厨房烤的枣泥糕,你最爱吃的。”她将糖糕放在案角,顺手拿起他写了一半的奏折——是民生司关于“流民安置”的奏报,字迹工整,批复的朱笔字力透纸背,却在“需增拨棉衣百件”后画了个小小的圈,显然是记挂着要让郑蓉去太医院药田旁的织坊催进度。
叶尘放下笔,捏了块糖糕塞进嘴里,甜香瞬间漫开。他伸手将苏瑶拉到身边,让她坐在自己腿上,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今日流民安置点的粥棚可还够?昨儿听婉清说,漕运码头又来了几十户从漠北逃来的牧民,说是蛮族王庭在征调青壮,不敢再待了。”
“放心吧,”苏瑶笑着点头,指尖划过奏折上的圈,“若璃已让吏治司的人去核实了,流民安置点的棉衣和粥粮都备足了,郑蓉还特意让人熬了驱寒的汤药,分发给老人和孩子。晴贵妃那边也传了消息,南洋的商船送来了一批胡椒和布匹,正好给流民做过冬的被褥。”
说话间,柳若璃提着食盒走进来,身上的紫色宫装沾了雪,却依旧身姿挺拔。她将食盒放在案上,打开便是冒着热气的羊肉汤:“陛下,皇后娘娘,刚从兵备司回来,林锐将军送来的草原羊肉,炖了两个时辰,驱寒。”
叶尘笑着接过汤碗,看着柳若璃冻得发红的指尖,拉过她的手放在炭盆边烤:“查守旧派的事又跑了一天?李嵩那老狐狸还没松口?”
“快了,”柳若璃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随即化为柔和,“他府上的管家已招了,三个月前蛮族余党给了他五百两银子,让他在册封大典上闹事。再过两日,定能让他全盘托出。”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御书房内却暖意融融。叶尘看着身边的两人,又想起此刻正在漕运码头查验冬粮的叶婉清、在织坊盯着棉衣进度的郑蓉、与南洋商人谈贸易的苏晴、在律法司修订《流民安置法》的吴莲、在文房署编写新政教材的柳若雪、在兵备司清点兵器的沈青薇——这三个月的幸福,从不是风花雪月的缠绵,是晨起共案的默契,是遇事同商的安心,是知道无论何时回头,身边都有彼此的笃定。
二、东宫暖宴,八人的“烟火日常”
除夕前的最后一个休沐日,东宫偏院的庭院里搭了暖棚,八盏红灯笼挂在棚顶,映得满院通红。叶婉清刚从漕运码头回来,身上还带着水汽,却第一时间钻进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剁肉馅——她要包叶尘最爱吃的荠菜猪肉饺,还要给怕辣的柳若雪包素馅的,给郑蓉包放了药材的养生饺。
郑蓉坐在廊下,一边筛选着晒干的阳心草,一边看着厨房里忙碌的叶婉清,时不时喊一句:“婉清姐,肉馅里少放些盐,陛下最近上火,太医说要清淡些。”
苏晴提着一篮新鲜的橘子走进来,是刚从南洋商船卸下的贡品,她挨个分给众人,最后走到叶尘身边,递给他一个剥好的橘子:“陛下,南洋商人说,开春后他们会运一批水稻秧苗来,民生司可以试试在江南推广双季稻,这样明年的粮食能多收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