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焚书之劫

不,这灰烬之下,埋的是燎原的火种。”

他转身,对蒙嫣下令:

“加速接收那些‘扑火的飞蛾’(指逃亡人才),严密保护,一个都不能落到黑冰台手里!欣家庄的‘书库’,该启用了。”

在欣家庄最隐秘的地下,一个由他亲信守护、收录了部分被官方定义为“糟粕”的经典和技术的秘密文库,正在悄然成型。

第二幕:骊山北谷·坑儒绝唱

氛围:距离咸阳焚书地数十里外的骊山北麓,一处背阴的深谷。此地远离人烟,寒风呼啸,更显阴森肃杀。巨大的土坑已经挖好,如同大地张开的狰狞巨口。

被押解至此的四百余人,并非全是儒生。其中有:

在编撰中坚持儒家立场、为典籍辩护的博士、儒生(如淳于越的弟子门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私下议论朝政、批评苛法被举报的“妄议者”。

试图藏匿典籍或协助他人藏匿的“违禁者”。

被黑冰台顺藤摸瓜挖出的六国遗贵联络人。

甚至包括一些被认为“妖言惑众”、未能为始皇求得仙药的方士(如卢生、侯生的同党)。

李斯和赵高要的,是“震慑”效果。他们需要一场规模足够大、性质足够恶劣(“诽谤皇帝”、“惑乱黔首”、“勾结六国”)的集体处决,来彻底扑灭任何思想异端的火星。儒生,只是最显眼、最符合“非议朝政”标签的靶子,故史称“坑儒”。

阴暗潮湿的地牢里,充斥着绝望的啜泣、愤怒的咒骂和麻木的沉默。

一位皓首老儒(可能是某位在论道中直言过的博士)整理着破烂的衣冠,对身边年轻的弟子低语:

“吾辈读圣贤书,所为何事?

求仁得仁,死又何惧!

只恨不能见大道之行也……记住,道在人心,非竹帛所能尽载!

心不死,道不绝!” 他的话,在死寂中点燃了微弱的勇气。

角落,一名被牵连的方士喃喃自语,精神已近崩溃:

“仙药…仙药是假的…陛下…饶命啊…”

几名六国遗贵闭目端坐,脸上是刻骨的仇恨与决绝。

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衣衫褴褛的囚徒身上。他们被绳索串联,在兵士粗暴的推搡和鞭打下,踉跄着走向那个巨大的深坑。

项离的“监刑”与内心的风暴: 奉公子欣密令(实为始皇指派,公子欣顺势而为),项离率部分精锐护城兵(混编私兵)负责外围警戒和弹压。

他骑在马上,面甲遮住了表情,唯有握着缰绳的手青筋暴起。他看到坑边那些熟悉的面孔——有曾在论道时慷慨激昂的儒生,有眼神锐利如刀的六国遗贵。

他想起了渭水边那枚“项楚金”,想起了秘库中那些即将被彻底抹去的楚国史书。坑杀的,何止是人?

是历史,是文化,是血脉相连的根!

公子欣的警告在他耳边回响:

“项将军,你是秦将,还是楚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未如此刻般灼痛。

坑边的最后反抗:当被推至坑边,面对深不见底的黑暗和刺骨的寒风,有人彻底崩溃,瘫软在地;

有人发出凄厉的诅咒,咒骂始皇、李斯不得好死;

也有人如那位老儒,整理衣冠,昂首挺胸,向着东方故土的方向,引吭高歌《黍离》(《诗经》中哀悼故国的名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悲怆的歌声在寒风中回荡,如同为这黑暗时代奏响的挽歌。

坑杀!李斯面无表情地挥手下令。如狼似虎的兵士开始将囚徒推入坑中。

哭喊声、咒骂声、歌声、坠落的闷响混杂在一起。

土坑迅速被填满。随后,沉重的黄土被一锹锹、一车车无情地倾泻而下,覆盖在挣扎的人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