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十月初九。
西山镇伯府议事堂内,炭火烧得正旺。来自宣府、大同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堆满案头,建虏在辽东频繁调动的消息让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
"每日五十支燧发枪的产能,还是太慢。"林枫手指轻叩桌面,"据夜不收最新情报,皇太极已在海州集结五万大军,其中真夷八旗就有两万之众。"
赵胜起身展开辽东地图:"伯爷,若建虏从喜峰口破关,七日便可兵临京城。以我们现在的兵力,即便装备精良,也难以正面抗衡。"
"所以不能只靠西山一镇之力。"林枫走到墙边,掀开蒙布,露出一幅巨大的大明疆域图,"从今日起,启动'星火计划'。"
他取出一份章程:
"第一,在宣府、大同、蓟州三镇设立军工分坊,由西山派遣工匠指导。"
"第二,在各镇设立新式学堂,培养工匠与军官。"
"第三,建立快驿系统,确保政令军情畅通。"
新任按察使顾炎武起身:"伯爷,此事恐遭朝臣非议。擅传技艺,私授兵学,这是犯大忌讳的。"
"顾先生过虑了。"林枫取出一卷黄绫,"这是陛下密旨,特许西山镇整饬九边军务。"
满座皆惊。这道密旨意味着林枫已获得整肃北疆的尚方宝剑。
就在此时,亲卫匆匆入内:"伯爷,格物院急报!"
众人移步工坊区,只见一台庞大的蒸汽机正在带动着五台机床同时运转。王铁柱满脸煤灰,兴奋地汇报:
"伯爷,按照您改进的图纸,这台蒸汽机已经连续运转三天无故障!现在一个工匠能同时照看三台机床!"
只见精铁在机床间流转,经过锻压、钻孔、打磨,最终成为标准的燧发枪零件。工匠们只需进行最后组装,生产效率提升了五倍有余。
"好!"林枫仔细检查着成品,"立即在各分坊推广这种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