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负责檄文传递,务必在旬日之内,让各州郡皆见此文!”
“遵命!”
战争的号角,由这一纸檄文,正式吹响。
檄文传出,天下震动。正如袁绍与其谋士所料,本就对董卓不满的关东州郡,在这篇极具煽动力的檄文和袁绍已然树立的领袖威望驱动下,纷纷加快了军事行动。一时间,从中原到河北,道路上随处可见开拔的军队,旌旗招展,兵戈耀目,共同朝着会盟地点——酸枣汇聚。
而此时的邺城,更是成为了这场巨大风暴的中心。
城郊的大营,连绵数十里,人喊马嘶,蔚为壮观。一队队士卒在进行最后的操练,口号声震天动地。辎重营里,车辆进出不息,堆积如山的粮草、箭矢、铠甲、攻城器械被有条不紊地装车。匠作营炉火日夜不熄,叮当之声不绝于耳,赶制、修补着兵器。
袁绍在众将的簇拥下,亲自巡视大营。
在麴义的先登营,他看到的是沉默如铁、眼神锐利的悍卒,他们擦拭着手中的强弩,仿佛在抚摸情人的肌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张合的大戟士方阵前,他看到的是如山岳般不可撼动的军阵,长戟如林,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
在高览的轻骑营,他看到的是来去如风、矫健异常的骑士,马蹄翻飞,卷起阵阵烟尘。
在徐晃新练的“太行营”,他看到的是虽然建制尚新,但士气高昂、纪律严明的劲旅,这些昔日的白波降卒,如今眼中充满了为新生而战的决心。
颜良、文丑统领的中军主力,更是甲胄鲜明,杀气盈天,乃是整个大军的核心与铁拳。
“有此雄师,何愁董卓不灭?”袁绍心中豪情万丈。他不仅看到了军队的数量和装备,更看到了经过严格训练和思想灌输(忠义、军纪)后,那股凝聚的军魂。这与昔日各自为战、号令不一的关东联军,有着天壤之别。
谋士团也高效运转。田丰、沮授总揽全局,制定进军方略、联络诸侯;崔琰负责留守事宜,确保后方稳定,政务畅通;郭图、许攸则负责情报汇总与对各路诸侯的纵横捭阖。
终于,吉日选定。在邺城南郊,那片不久前刚刚举行过“大将军”就职典礼的旷野上,一场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加磅礴的誓师大会,隆重举行!
清晨,朝阳初升,霞光万道。十余万冀州精锐,按营列阵,盔明甲亮,刀枪并举,如同钢铁的丛林,肃立于天地之间。无数的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中军那面巨大的“袁”字帅旗和“大将军袁”的纛旗,格外引人注目。受邀观礼的邺城百姓、士人,更是人山人海,将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三通鼓响,声震四野。
袁绍身披金甲,外罩猩红战袍,腰佩宝剑,在颜良、文丑、张合、高览、麴义、徐晃等一众顶盔贯甲的悍将簇拥下,缓步登上高高的誓师台。谋士田丰、沮授、许攸、郭图等人,皆着正式冠服,肃立其后。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十余万道目光,齐刷刷地聚焦于台上那道挺拔的身影。
袁绍目光如电,扫过台下无边无际的军阵,深吸一口气,运足中气,声音如同洪钟,清晰地传遍全场:
“将士们!三军儿郎们!”
“董卓逆贼,祸乱天下,荼毒生灵,人神共愤!天子蒙尘,社稷倾危,此正我辈忠臣义士,奋起救难之时!”
“我等起兵,非为一己之私,乃为吊民伐罪,匡扶汉室!乃为这天下,重归朗朗乾坤!乃为这黎民,再享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