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慧眼择木,北士归心
数日后,荀氏家族经过一番内部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在当前形势下,北上依附实力最强、声望最高、且表现出极大诚意的袁绍,无疑是保全家族并谋求发展的最佳选择。尤其是袁绍在信中描绘的冀州“政清民和”的景象,以及对人才的尊重,深深吸引了这些饱读诗书、渴望秩序的士人。
荀谌不再犹豫,决定接受袁绍的邀请。
消息传出,不仅在荀氏内部,在整个颍川士林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荀氏乃颍川顶级门阀之一,其动向具有极强的风向标意义。荀谌北上投袁,无疑向所有观望的颍川士人宣告了袁绍的“正统”地位和强大吸引力。
临行前,不少颍川名士,如钟繇、陈纪等人,皆来相送,言语间多有试探与羡慕。
“友若此去,必得袁公重用,前途不可限量啊!”
“还请友若在袁公面前,多多为我颍川士人美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望袁公能早日扫平群丑,还天下太平,使我等也能北上效力。”
荀谌一一应下,他知道,自己此行,不仅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承载着许多颍川同乡的期望。
当荀谌在郭图的陪同下,抵达洛阳袁绍大营时,袁绍给予了极高的礼遇。他亲自率田丰、沮授等核心谋士出营相迎,执手欢语,如同故友重逢。
当晚,袁绍设宴为荀谌接风。席间,不谈军务,只论经史,谈笑风生,气氛融洽。袁绍展现出的博学与气度,再次让荀谌感到心折。
宴后,袁绍与荀谌于帐中密谈。
“友若能来,绍如久旱逢甘霖!”袁绍诚恳道,“今联军滞涩,董卓西遁,绍心忧如焚,敢问友若,何以教我?”
荀谌见袁绍如此推心置腹,也不再拘束,肃然道:“明公(改称明公,以示认同)既问,谌敢不尽言?今联军之势,看似庞大,实如沙聚之塔。董卓焚都西走,其意在固守关中,待我自乱。明公为盟主,当务之急,非急于西进与董卓决战,而在‘固本’与‘破势’。”
“哦?何为固本?何为破势?”袁绍目光炯炯。
“固本,便是巩固河北根本。明公虽在河北根基已深,然幽州北部公孙瓒残余未清,并州黑山、白波犹在,青州黄巾肆虐。需遣得力之人,绥靖地方,将河北四州真正连为一体,打造成铁板一块,则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破势,便是打破目前僵局。联军内部,可用者用之,如孙坚之勇;不可用者,弃之如敝履。明公可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使其与徐荣、吕布等纠缠,消耗董卓兵力。同时,明公可暗中联络凉州韩遂、马腾,许以官爵,使其袭扰董卓后方。待其内外交困,我军根基稳固之时,再以雷霆之势西进,则大事可成!”
荀谌一番分析,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既指出了袁绍未来的战略方向,也提供了打破眼前僵局的具体策略,尤其是利用孙坚和联络西凉军阀的建议,更是显示了他不凡的战略眼光。
袁绍听罢,抚掌大笑:“得友若,真天助我也!公之一席话,令绍茅塞顿开!”
他当即下令,正式表奏荀谌为骑都尉,参大将军军事,位比田丰、沮授,成为其核心谋士团的重要成员。
荀谌的北上归附,如同在沉闷的洛阳局势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超寻常。它不仅为袁绍带来了一个重量级的谋士,更向天下智士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强有力的信号——袁本初,已是众望所归的明主。这无声的“颍川归心”,其意义,丝毫不亚于一场战场上的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