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功行赏,安置降卒。 对参与易水之战的将士,从颜良、文丑到普通士卒,皆按功绩给予丰厚赏赐,土地、钱帛、爵位,毫不吝啬。对于俘获的八千降卒,袁绍采纳了沮授的建议,进行严格筛选。将其中桀骜不驯、劣迹斑斑者,或编入苦役营,或分散安置屯田;而将其中心地向善、骁勇可用者,打散编制,补充入张合、高览、徐晃等部,尤其加强了朱灵新附部队的实力,使其迅速融入冀州军体系。
第二,抚恤地方,恢复生产。 下令免除渤海、河间等遭受兵灾郡县一年的赋税,由州府拨付专款,用于修复被毁的村庄、水利设施。委任崔琰全权负责此事,其刚正清廉的作风,确保了钱粮能真正用到百姓身上。同时,将缴获的部分牛羊分发予受灾百姓,助其度过难关。此举极大赢得了民心,冀州民众对袁绍的拥护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第三,调整部署,稳固边防。 任命审配兼任幽州都督(名义上仍尊刘虞为幽州牧),总揽幽州南部诸郡军事,加强对北方的防御和渗透。调张合部驻守中山、常山一线,高览部巡弋渤海,形成梯次防御。同时,暗中联络乌桓各部中与峭王、苏仆延有隙者,分化拉拢,使其不敢再轻易为公孙瓒所用。
第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理顺内部权力结构。 随着地盘的扩大和人才的增多,袁绍的核心班底需要进一步明确。他正式确立了以田丰、沮授、荀谌、荀攸为核心的四大谋士格局。田丰刚正,负责监察、谏言;沮授沉稳,擅长战略规划与大局统筹;荀谌通达,善于内政协调与外交纵横;荀攸奇谋,精于战术策划与临敌应变。四人各有所长,相辅相成,构成了袁绍决策层的坚实支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武将方面,颜良、文丑依旧为冲锋陷阵的顶尖猛将;张合、高览则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麴义统率特种先登营;徐晃、朱灵则为后起之秀,潜力巨大。整个集团,文武搭配,结构合理,充满了活力。
这一系列的举措,如同精密的工匠,将新征服的土地、新归附的人口、新吸纳的人才,完美地镶嵌进了袁绍的河北版图之中,使其根基之深厚,远超其他任何一路诸侯。
这一日,大将军府密室。仅有袁绍与田、沮、二荀五位核心谋士在场。气氛严肃而专注。
“北疆已定,内务初理。”袁绍开门见山,目光灼灼,“然天下扰攘,国贼未除。董卓虽龟缩长安,然挟持天子,名分尚在。关东诸侯,各怀异志,酸枣会盟,早已名存实亡。下一步,我当如何?诸君可有以教我?”
田丰率先开口,语气铿锵:“主公!今我河北已固,带甲二十万,粮秣足支三年。当趁此良机,挟大胜之威,再次传檄天下,召集忠义之士,西向讨董!此乃臣子本分,亦是成就王霸之业的不二正途!”
沮授却微微摇头:“元皓兄忠义之心,天地可鉴。然授以为,时机尚未完全成熟。”
“哦?公与有何高见?”袁绍问道。
沮授分析道:“其一,董卓迁都后,据潼关之险,拥凉州之众,急切难下。强行西征,恐重蹈联军覆辙,消耗巨大而难有寸功。其二,关东之地,看似无主,实则暗流汹涌。曹操败后,于兖州东郡积蓄力量;袁术盘踞南阳,窥伺豫州;刘表坐拥荆州,保境安民;陶谦年老,徐州内部不稳;更有青州黄巾百万,肆虐地方。我军若倾力西向,此辈必如群狼,环伺于我侧后,伺机而动。届时,我恐陷入两面受敌之困境。”
荀谌接口道:“公与之言,老成谋国。谌以为,当今之务,非急于西进,而在‘固本’与‘拓土’并行。河北四州,幽州北部公孙瓒残余与并州黑山张燕,仍需时日彻底扫平,此谓‘固本’。而大河以南,中原腹地,民富物阜,乃天下枢纽,岂能长期置于他人之手?尤其是兖、青、豫三州,与河北隔河相望,若不能掌握,则我始终如芒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