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清晨,邺城东南角,一座新落成的院落内,传出了阵阵稚嫩而清朗的诵读声。这声音穿透薄雾,与市集的喧嚣、工坊的锤击声交织在一起,谱成了一曲奇特的都市交响。院门之上,悬挂着一块崭新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邺城官学”。
学堂内,数十名年龄不一的学子正襟危坐,他们衣着各异,有的绫罗绸缎,有的粗布短衫,此刻却同样沉浸在对《仓颉篇》、《急就章》等基础字书的诵读中。授业的先生,是一位由州府征辟的寒门老儒,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大将军府内,袁绍负手立于窗边,似乎也在倾听着这远处飘来的、象征着秩序与希望的读书声。他身后,长史荀谌正在汇报官学推广的初步情况。
“主公,邺城官学已招收首批学子一百二十人,其中寒门子弟逾六成。各郡县依令,亦在筹建官学,然……”荀谌顿了顿,“阻力亦是不小。地方大族多以‘庠序之教,古礼所在,不宜轻动’为由,或消极应付,或仍欲将官学置于其族学影响之下。”
袁绍转过身,脸上并无意外之色。他深知,争夺下一代的思想与忠诚,其重要性不亚于度田括户,其阻力也同样源于旧有的利益格局。“友若(荀谌字),可知我为何定要推行官学,甚至允许寒门与庶民子弟入学?”
荀谌沉吟片刻:“为主公揽天下英才,固河北根基。”
“不错,但不止于此。”袁绍目光深远,“我要打破的,是知识之垄断!门阀何以成为门阀?不止田亩僮仆,更在于诗书传家,学问只在其族内流转。寒门纵有俊才,无书可读,无师可拜,如明珠蒙尘,终老于荒野。我设官学,便是要让明珠有机会拭去尘埃,让我河北人才,如滔滔江水,后继有人!此事,关乎百年大计,纵有千难万阻,亦不可动摇。”
他看向荀谌,语气坚定:“你与季珪(崔琰字)继续全力推动,一应钱粮用度,由府库直接拨付。告诉各地郡守,筹建官学、选拔师资质效,将纳入其年终考功,优者擢升,劣者黜落!”
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旧观念博弈的文教革新,在这琅琅书声中,进入了深水区。
在大将军府的强力推动下,河北四州,尤其是冀州、并州等核心区域,官学的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沮授统筹钱粮,确保府库支持;田丰则以其铁面,将官学建设纳入郡县考核,使得地方官员不敢怠慢。
1. 体系初建与人才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