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建驿传:官驿私营,信息速达
袁绍深知信息的重要性。他下令整修、扩建贯通四州的官道驿传系统。不仅用于公文传递和军队调动,也允许缴纳一定费用的商队,在非军事敏感时期,使用部分官道和驿站设施。同时,鼓励民间建立“脚行”、“货栈”,形成覆盖更广的物流网络。这使得商情传递、货物周转速度大大提升。来自幽州的皮毛、辽东的人参,能更快地运抵邺城;而邺城工坊的精致铁器、青州的盐、冀州的布帛,也能更迅速地销往四方。
4. 控资源:官营与民营的平衡
对于盐、铁、战马等战略物资,袁绍依然实行严格的官营或准入制度,由市易司统一调控,确保军工和战略需求。但对于一般商品,则大力鼓励民营。官营工坊出产的优质农具、日用铁器、马车等,也通过市易司指定的商人销往各地,既平抑了物价,也保证了质量,更增加了税收。
5. 纳豪商:甄氏典范,利益捆绑
对于河北本土的大商贾,如中山无极的甄俨(甄宓之兄),袁绍采取了拉拢与合作的态度。他授予甄俨“市易司参赞”的虚衔,时常咨询商事,并允许其参与某些官营商品的销售。甄家凭借其庞大的商业网络和信誉,为河北商品的流通提供了巨大助力,其自身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和更高的政治地位。此举向所有商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只要遵守规则,诚信经营,便能在大将军麾下获得发展与尊重。
在金秋送爽的时节,由大将军府官方主导、市易司具体承办的首届“河北通商大市”在邺城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一场商品交易会,更是袁绍向天下展示河北治理成果、吸引四方资源的战略举措。
大市的场地设在邺城新辟的“通衢坊”,规模宏大,摊位鳞次栉比。来自河北本地的布帛、粮食、铁器、药材、牲畜;来自幽州、并州的皮毛、战马(受控交易)、牛羊;来自青州的盐、海产;甚至还有通过边境贸易,从辽东、塞外乃至西域辗转而来的珍珠、玛瑙、香料等奇珍异宝,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
小主,
更引人注目的是,除了河北本土商贾,还有不少来自荆州、徐州、乃至关中、益州的客商,冒着风险,穿越各方势力的交界,前来赴会。他们不仅被河北的安定繁荣和琳琅商品所吸引,更是被那“袁氏五铢”的硬通货信誉和《市易律》提供的保障所打动。
会场内,人声鼎沸,交易炽盛。甄俨等大商号门前,洽谈业务的各地客商排起长队。邴原率领市易司官吏,在现场巡视,处理纠纷,维持秩序,效率之高,令外地客商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