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分田授土,恢复生产
这是安民政策的核心,也是最得人心之举。张合利用度田括户中清查出的无主荒地、以及黑山军以往占据的一些山间谷地,大规模实施“徙流民,实边郡”的策略。
迁徙安置:将登记在册的良民和部分表现良好的胁从人员,以家庭或原乡里为单位,分批迁往太原、上党、乐平等郡地广人稀之处。由官府统一规划,搭建临时居所。
分发生产资料:每人授田三十至五十亩(根据土地肥瘠),借贷种子、农具,甚至协调部分从鲜卑、乌桓处缴获的牛羊作为耕畜。并宣布,免除前三年的赋税徭役!
兴修水利:同时,征调部分降卒作为劳力,由官府供给口粮,在安置区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疏通沟渠,为长期耕作打下基础。
当第一批复垦的流民,在属于自己的田地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时,许多人跪地痛哭,对着晋阳方向叩拜,高呼“袁公万岁”、“张将军恩德”。土地,是乱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拴住民心最坚实的绳索。
3. 以太史母为例,彰显仁德
对于朱灵部在黑龙寨解救出的太史慈一家,张合给予了特殊但不过分的关照。他将太史老夫人一家安置在晋阳城内一处清净的宅院,派有仆役照料,并请医官为其调养因长期囚禁而亏损的身体。同时,他亲笔修书一封,连同太史老夫人的家书,遣使前往青州,寻找太史慈下落。
此事虽小,却被张合有意无意地通过官方文书和民间渠道扩散出去。一个“河北大军征战之余,不忘解救义士家眷,仁德厚待”的故事迅速传遍并冀,甚至向周边州郡扩散。这极大地软化了袁绍集团此前主要依靠“兵威”的形象,为其增添了“仁义”的光环,对于吸引各地人才(尤其是重视孝道的士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初期,仍有小股被漏网的头目煽动,或因物资调配不及时引发的局部骚动。但在张合毫不留情的铁腕镇压(果断出兵平定骚乱,处决首恶)和高览、朱灵等部的严密监控下,这些小小的波澜很快便被平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真正的高潮,发生在春耕基本结束后的第一次“巡阅”。
张合决定亲自巡视几个主要的安置郡县。他没有摆出庞大的仪仗,只带了少量亲随,轻车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