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临淄城外的官道上,三辆马车在春日细雨中缓缓前行。为首马车中,一位年约三旬、面容儒雅的文士掀开车帘,望着道路两旁刚刚返青的麦田,眉头微蹙。他是北海名士孙乾,字公佑,以善于辞令、明于时务而闻名青徐。
公佑兄还在犹豫?同车的王修放下手中的书卷,这位以刚直敢言着称的密县名士,此刻眼中却带着决然之色,袁本初招贤令已明示天下,程仲德这等人物都甘为文书,我等还有何可虑?
孙乾轻叹一声:非是犹豫,只是感慨。去岁此时,青州尚在黄巾肆虐之中,今日却能见百姓安居,皆是袁公之德。然则......他顿了顿,我听闻曹孟德在兖州渐稳,徐州陶谦病重,这天下大势,尚未可知啊。
最后一辆马车中,年轻的是仪正襟危坐,手中捧着的不是经书,而是一卷新近传到青州的《招贤令》抄本。这位琅琊士子虽年仅二十余,却已以明律法、善决断而小有名声。
三人心事各异地朝着临淄城而去,却不知命运的轨迹即将在此交汇。
此时的临淄城内,青州都督麴义正在府中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袁绍特使荀谌。
友若先生远来辛苦。麴义虽是武将,但在荀谌面前却显得十分恭敬,主公招贤之令,末将已在青州广为传布。
荀谌微微颔首,取出一封密信:麴将军,主公特别交代,青州地处要冲,北接幽冀,南临徐兖。此地的贤才能否为河北所用,关系重大。
他展开一幅名册,上面赫然列着孙乾、王修、是仪等青州名士的名字:主公希望将军能够设法说服这些人士北上游城。
就在此时,亲兵来报:孙乾、王修、是仪三人联袂求见。
麴义与荀谌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讶异。荀谌轻声道:此乃天意。
三人入内,见荀谌在座,更是惊讶。孙乾率先施礼:不知荀长史在此,冒昧打扰。
荀谌笑道:公佑来得正好。方才正与麴将军谈及青州贤才,三位便到了,可谓心有灵犀。
是仪年轻气盛,直言问道:荀长史,在下有一事不明。河北招贤,当真不同门第,唯才是举?
荀谌正色道:程仲德之事,想必三位已有耳闻。主公求贤若渴,但有一技之长,皆能量才录用。他顿了顿,特别是孔璋先生,主公常言,青州王叔治刚正不阿,正是现在河北所需的监察之才。
王修字叔治,闻言不禁动容。他因性格刚直,在青州仕途并不顺畅,如今听闻袁绍如此看重,心中已然意动。
孙乾却仍保持谨慎:荀长史,非是在下多疑。只是如今徐州局势微妙,陶使君病重,若此时北上......
荀谌了然一笑:公佑是担心得罪徐州士林?此事易尔。他取出一封书信,这是主公给陶使君的亲笔信,言明借调青州贤才,共扶汉室。公佑可持此信往徐州一行,一来全了礼数,二来也可观察徐州局势。
这个安排可谓周到之至,孙乾再无推辞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