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青徐为翼,侧击之谋

他行军不扰民,对俘虏的徐州兵亦加以甄别,愿降者收编,不愿者发放路费遣散。此举虽缓,却无形中瓦解着徐州军民的抵抗意志,许多小城邑望风归附。他的“铁壁”战术,虽未取得惊天动地的大胜,却实实在在地挤压着臧霸的战略空间,将主力牢牢吸引在了东海郡北部。消息传回临菑,连骄傲的麴义也不得不承认,徐晃打得漂亮。

与徐晃的堂堂正正相比,太史慈的进军则如同一场无声的风暴。

他率领的五千精锐,弃绝了大队人马行军的喧嚣,化整为零,分成数十股百人队,利用其对青徐交界处丘陵、海滨地形的熟悉,如同水银泻地般渗透进了徐州东北境。

他的战术灵活至极:

破袭粮道: 一支小队伪装成商队,接近东莞的一处曹军粮草中转站,夜间突然发难,四处纵火,将数千斛军粮焚为灰烬,守将甚至没看清敌人来自何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狙杀信使: 太史慈亲自带领神射手,埋伏在通往郯城的要道上。三日之内,连续狙杀三批臧霸派往许都求援和传递军情的信使,缴获了大量机密文书,使得郯城与许都的通讯几乎中断。

疑兵之计: 他命部下在夜间于不同地点广布旗帜,点燃篝火,擂动战鼓,制造出数万大军压境的假象。驻守东安的尹礼惊慌失措,一连发出数道求援信,声称“太史慈主力数万围攻东安”,迫使臧霸从正面抽调部分兵力东援。

精准打击: 遇到小股巡逻队或孤立据点,太史慈则集中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歼灭,行动快如闪电,一击即走,绝不停留。

太史慈本人更是身先士卒。在一次侦察郯城外围防务时,他远远望见城头一员曹军将领正在指手画脚,似乎是昌豨。太史慈默算距离、风速,在两百步外张弓搭箭,一箭射出,箭如流星,竟将昌豨的头缨射落!昌豨吓得魂飞魄散,险些坠下城头,自此称病,不敢再轻易上城巡视。

太史慈的“飞羽”奇袭,将机动、精准、诡诈发挥到了极致。他像一柄无形的软刀子,不断放血,让整个徐州东北部陷入了恐慌与混乱之中,极大地策应了徐晃的正面推进。

面对徐晃与太史慈一正一奇、一缓一急的夹击,坐镇郯城的臧霸,展现出了远超“泰山贼”称号的沉稳与谋略。

他并未被徐晃的步步紧逼所激怒,也未因太史慈的四处骚扰而分兵过多。他采纳了麾下谋士的建议,采取了核心策略:

收缩防线,固守要点: 主动放弃了一些外围城邑,将孙观、吴敦、尹礼等部主力收缩至郯城、利城、襄贲等几座核心城池,深沟高垒,储备滚木礌石,摆出持久坚守的态势。他要利用城池消耗徐晃的兵力和锐气。

组建游骑,限制飞羽: 针对太史慈,他不再派遣大队步兵围剿,而是从各部抽调精锐骑手,组成数支快速反应骑兵队,由骁将率领,专门在太史慈活动区域进行巡逻和反制,虽然无法根除,但极大地限制了太史慈的活动范围和效率。

启动“暗棋”——联络陈登: 这才是臧霸真正的杀手锏。他深知徐州本土大族、广陵太守陈登父子向来心向朝廷(曹操),且智谋深远。他秘密遣心腹持曹操密令南下广陵,面见陈登,要求其“伺机而动,共破袁军”。

下邳,陈府。

陈登(字元龙)接到密令,屏退左右,于书房中独自沉思。他面色白皙,略带病容,但一双眼睛却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深知,徐州陈氏的荣辱,乃至天下大势,或许就在他接下来的一步棋中。

“麴义骄狂,徐晃沉稳,太史慈骁勇……袁本初势大,然其麾下派系林立,未必铁板一块。”陈登低声自语,手指在案几上的地图轻轻划过,“广陵兵精粮足,若此时北上击其侧后,与臧宣高里应外合,青州袁军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