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袁绍于大将军府正殿,召集核心文武,商议进军细节。气氛热烈,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必胜的信念。
就在袁绍志得意满,准备下达最后指令时,殿外侍卫高声禀报:“左将军、宜城亭侯刘备,殿外求见!”
袁绍略感意外,刘备平日极少主动参与此类会议。他挥了挥手:“宣。”
只见刘备身着朝服,神色肃穆,步履沉稳地步入大殿,向袁绍郑重一礼:“备,拜见大将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德不必多礼。”袁绍笑道,“今日前来,可有要事?”
刘备直起身,目光扫过殿中神色各异的文武,最后定格在袁绍身上,声音清朗而坚定:“备,蒙大将军收留,厚待至今,恩同再造。然,备身为汉室宗亲,眼见国贼曹操挟持天子,祸乱朝纲,每每思之,痛心疾首,寝食难安!”
他话语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今大将军奉天讨逆,百万雄师陈兵黄河,此乃社稷之幸,万民之望!备虽不才,亦愿效仿古之忠臣,为大将军,为汉室,竭尽绵薄之力!”
袁绍闻言,脸上露出满意之色:“玄德有此忠心,实乃汉室之福。不知玄德欲如何效力?”
刘备深吸一口气,掷地有声道:“备愿请缨,率一支偏师,自河内南下,深入汝南、颍川故地!此地乃备旧日经营之处,素有民心。备可在此联络四方忠义之士,如刘辟、龚都等黄巾旧部,许之以大义,授之以官爵,使其起兵响应大将军!同时,袭扰曹操后方粮道,分散其兵力,动摇其根本!如此,可与大将军官渡主力,形成犄角之势,令曹操首尾难顾!”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聚焦在刘备身上。
刘备的提议,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立刻在袁绍的谋士团中激起了激烈的争论。
郭图率先出列,他对刘备素无好感,立刻表示反对:“主公,不可!刘备,世之枭雄也!岂可使之独领一军,远离掌控?若其心怀异志,借机坐大,或倒戈投曹,则如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审配也附和道:“郭公则所言甚是。刘备与其关、张二将,皆非久居人下者。予其兵权,恐难节制。”
刘备早已料到有此一着,他神色不变,慨然道:“备之心,可昭日月!今日请缨,非为私利,实为公义!若大将军疑备,备愿立下军令状,此行一切缴获、招募兵马,皆归大将军调遣!备只求一先锋之名,为大军前驱,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惜!”他话语恳切,甚至带着一丝被误解的悲愤。
此时,与郭图不睦的许攸,眼珠一转,出列道:“主公,攸以为,刘玄德此策,未必不可行。”他分析道,“汝南、颍川乃曹操腹心之地,若真能搅动风云,确可收奇效。刘备身份特殊,以‘皇叔’之名号召,更能吸引对曹操不满的势力。至于其忠心……主公可派一心腹大将监军,既用其力,亦防其变。如此,刘备若真心效力,则我军得一强助;若其有异心,监军亦可制衡,甚至……”
许攸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很明显,必要时可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这正中袁绍下怀。
一直沉默的沮授,此刻也缓缓开口:“主公,授以为,可分兵予刘备,但需明确其任务与界限。其部可为疑兵、为偏师,主要目的在于牵制、骚扰,而非与曹军主力决战。如此,即便刘备有所异动,亦难影响主战场大局。且其活动区域,正可试探曹操南部防务虚实。”
袁绍听着麾下谋士的争论,心中权衡。他既欣赏刘备的“忠心”和此策可能带来的战略利益,又确实心存疑虑。最终,他固有的优柔寡断和好大喜功占据了上风。刘备的“皇叔”身份和主动请缨,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而开辟第二战场、搅乱曹操后方的诱惑,也实在难以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