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看着这两封信,不禁叹道:若非深知内情,连我都要信以为真了。
太史慈问道:但如何让这封信落入孙观手中?
陈宫成竹在胸:孙观有一亲信部将,每旬必至边境巡视。可令一精细之人扮作商旅,在其必经之路上此信。
徐晃点头:此计可行。末将愿亲自安排人手。
就在计策即将施行之际,袁谭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此战关系重大,我欲亲往开阳。袁谭环视众将,一则显示诚意,二则随机应变。
荀攸立即反对:公子万金之躯,岂可轻涉险地?
陈宫却道:公子亲往,确实能增加胜算。孙观见公子如此诚意,必更易说动。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定下方案:袁谭率一千精兵在边境接应,陈宫、太史慈携二十轻骑深入开阳,徐晃、高顺各率大军在后策应。
临行前,袁谭特意召见纪灵:纪将军,你与高顺将军留守北海,务必保证粮道畅通。
又对荀攸道:公达先生,青州政务就拜托您了。
最后,他对郭图说:公则先生,黎阳方面的联络,还要劳烦您多费心。
一切安排妥当,已是深夜。袁谭独自登上城楼,望着南方星空,心潮澎湃。
公子可是在担心明日之行?不知何时,陈宫已来到身后。
袁谭轻声道:非是担心,而是在想,这一去,不知有多少将士要血洒沙场。
陈宫肃然道:公子仁心,实乃万民之福。然乱世用兵,难免伤亡。若能以一战止干戈,便是大仁大义。
次日拂晓,一支精干的小队悄悄出了都昌城南门。陈宫、太史慈一文一武,并辔而行。身后二十轻骑,个个都是百战精锐。
袁谭亲自送至十里长亭,临别举杯:预祝先生马到成功!
陈宫饮尽杯中酒,慨然道:公子静候佳音便是!
与此同时,在黎阳前线,袁绍接到了青州来的战报。阅罢大喜,对众将道:谭儿已定青州,不日将南下徐州。诸位也要加紧准备,待徐州捷报传来,便是我们渡河之时!
而对岸的曹操,似乎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连续派出三路细作前往徐州打探。
一场围绕徐州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而这一切的关键,都系于陈宫那二十轻骑能否说动孙观。青徐大地的命运,在这一刻,悬于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