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诸位所言都有道理。但...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我军兵力不足,若分兵迎击,必败无疑;若全军后撤,更是自取灭亡。
他转向一直沉默的荀彧和郭嘉:文若、奉孝,你们以为该如何?
郭嘉轻咳一声,缓缓站起:嘉以为,当坚守营垒,以逸待劳。
荀彧紧接着说:彧附议。袁绍虽众,但我军据险而守,足以相持。况且...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袁军漫长的补给线:袁军十万之众,日耗粮草惊人。其粮道从邺城至官渡,绵延数百里。只要相持日久,其粮草必成问题。
戏志才补充道:文若先生所言极是。袁绍麾下谋士各怀心思,将领之间也非铁板一块。久持之下,必生内乱。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个策略。夏侯渊激动地说:难道要坐视袁军渡过官渡水吗?若让敌军在对岸建立桥头堡,我军将更加被动!
曹洪也道:军中长期坚守,粮草能否支撑?若是袁军断我粮道,又当如何?
面对将领们的质疑,荀彧从容不迫:诸位将军的担忧都有道理。但请想一想,若是出战,有几成胜算?
这个问题让帐中再次陷入沉默。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传令兵又送来了更紧急的军情:文丑的骑兵已经渡过官渡水,在东岸建立营垒;张辽的部队也在上游渡河成功。
军情如火,必须立即决断。
曹操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荀彧身上:文若,你若主张坚守,可有必胜的把握?
荀彧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这一刻,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谋士身上。
丞相,荀彧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彧不敢说必有必胜把握,但却知道出战必败!
他走到大帐中央,环视众人:诸位可知道,为何楚汉相争,刘邦屡败屡战,最终却能战胜项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等众人回答,他继续道:正是因为刘邦据有关中根基,能源源不断获得补给。而项羽虽勇,却无稳固后方。
今日之势,恰如当年!荀彧越说越激动,袁绍空有十万大军,却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草。我军虽少,但背靠兖豫富庶之地,粮草供给便利。只要坚守不出,待袁军粮尽,自然退兵。
郭嘉接过话头:文若所言,正是取胜之道。袁绍急于求战,正是知其不能久持。我军若中其计,才是自取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