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荀攸,与徐晃、太史慈再次详析地图。“曹操东窜,必走济北、山阳,而‘蛇口峪’乃其咽喉锁钥!”荀攸指尖点在地图那狭窄的峪口,“公明将军,你率八千青徐精锐步卒,秘密西进,抢占蛇口峪,依山立寨,深沟高垒,务必将曹操锁死于此!”
徐晃沉声应诺:“晃必不辱命!纵有千军万马,亦难越雷池一步!”
“子义将军!”荀攸看向太史慈,“你率所有骑兵,绕行泰山北麓,潜行至蛇口峪以北‘野王坡’隐匿。待曹操前军被阻,军心惶惶之际,你便率铁骑从其侧翼猛然杀出,与公明前后夹击,可获全功!”
“慈领命!”太史慈眼中战意熊熊。
徐晃的泰山之固:锁死蛇口峪
徐晃并未急于冒进。他深知,此战关键不在歼敌之多寡,而在能否如铁锁横江,彻底封死曹操东逃的必经之路——济北国境内的天险“蛇口峪”。
他率领的八千青徐步卒,并非百战锐卒,多为新整编之军。但徐晃以其特有的沉稳与严明,将这支军队化作了纪律严明的铁流。行军途中,他摒弃官道,专择山间小径,斥候前出五十里,如同无形的巨网,将大军行踪完美隐匿于山川之间。他要求部队昼伏夜出,人衔枚,马裹蹄,遇有村庄斥候必先控扼,确保无一丝风声走漏。这份近乎苛刻的谨慎,使得他们这支数千人的队伍,在曹操遍布眼线的兖州边境,竟如幽灵般悄然潜行。
抵达蛇口峪后,徐晃更显其名将本色。他并不满足于单纯据守峪口,而是亲自勘察地形,选择在峪道最窄、两侧山势最陡之处立寨。他下令将士伐木立栅,搬运巨石,依山势构筑起三重防线。营垒并非简单的木墙,而是巧妙利用了山体,将床弩与强弓手部署于两侧制高点,射界覆盖整个峪道。他又令于营前挖掘陷坑,布设拒马,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他用兵的沉稳与老辣。
不过两日,一座扼守天险、杀气森严的雄关便拔地而起。徐晃持斧立于营门,目光坚定。他不需要奇谋,不需要诡计,他要做的,就是成为一座曹操无法逾越、无法摧毁的山峦。当曹操败军仓皇而至,看到这突兀出现的铜墙铁壁和那面沉稳的“徐”字将旗时,其心中的绝望,远比面对千军万马的冲杀更为深刻。徐晃以其绝对的“稳”,完成了战略合围中最关键的一环——物理上的锁死。
太史慈的雷霆之疾:绝杀野王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