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面对一堆散落的零件,眉头紧锁。他并非纯然的技术工匠,更是通晓军略的谋士。他深知,一种可靠的武器,远比一种精巧但易坏的玩具更有价值。
“子扬先生,此结构过于复杂,加工精度要求太高,恐难以大规模制造。”一名资深弩匠直言不讳。
刘晔沉吟片刻,果断决定:“简化!先确保核心功能实现。德衡的设计思路是对的,但我们需分步走。先造出能快速上弦的单发弩,再图连发。”
他将目光转向了材料。现有的木材易受气候影响而变形,他下令试验各种硬木,甚至尝试将牛筋、胶漆与木材复合使用,以增强关键部件的稳定性。他还借鉴了马钧关于标准化的思路,亲自设计了几种标准尺寸的弩臂和弩机,要求工匠们严格按照尺寸制作,以便互换。
而督造官娄圭,则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组织与保障作用。他如同一个高效的后勤官,不仅要协调刘晔与马钧两个项目组之间可能存在的资源竞争,更要应对来自外部的压力。
一日,大司农府的属官前来,语气带着质疑:“娄督造,将作大营近日耗费木炭、铁料、麻绳甚巨,远超预算。如今国库虽充盈,亦不当如此靡费。不知何时能见成效?”
娄圭面色不变,从容应对:“工坊革新,如同垦荒,前期投入自然巨大。然一旦成功,所获之利,百倍于投入。造纸若成,可省竹简绢帛之费,其值几何?军械若利,可减将士伤亡,克敌制胜,其值又几何?此乃王爷定下之国策,大司农府当鼎力支持才是。”
他一番话,既点明了革新背后的王命,又阐述了长远利益,将那属官说得哑口无言,悻悻而去。
处理完外部事务,娄圭又深入工坊,解决内部困难。他发现马钧的造纸工坊因为需要大量清水和排放废水,选址靠近河流,但冬季将至,河水可能结冰,影响生产。他立即下令,在工坊旁增建蓄水池和保温设施。得知刘晔的弩机需要一种特定的鱼胶作为粘合剂,而许都存货不足,他立刻动用自己的人脉,派人快马前往青、徐沿海地区采购。
在三人通力合作下,转机开始出现。
这一日,马钧的造纸工坊内传出阵阵惊呼。最新的试验纸上,马钧首次尝试使用捞纸法,并加入了某种野生藤蔓捣出的黏液作为纸药。当工匠小心翼翼地将湿润的纸从纸模上揭下,贴在火墙上烘干后,一张颜色微黄,但质地明显均匀、柔韧了许多的纸张呈现在众人面前。
马钧用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纸张表面,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取过笔,蘸墨试写,墨迹虽仍有少许洇散,但已能清晰成形,不再似前几次那般模糊一片。
“成……成了!虽……尚且粗糙,但路……路子对了!”马钧难得地露出了笑容。周围的工匠们更是欢呼雀跃,他们见证了一种全新材料的诞生。
几乎在同一时间,刘晔的军械坊也传来了好消息。经过简化和材料优化后的新式腰引弩,在测试场上表现惊人。一名普通士卒利用腰力和新设计的滑轨杠杆,上弦速度比旧弩快了一倍有余,且更为省力。连续射击二十次,弩臂与弩机均无明显变形或损坏。
“好!此弩若装备军中,我军弓弩手之威力,可增三成!”刘晔抚摸着尚带余温的弩身,难掩喜色。他立即下令,小批量试制,交付武卫新军进行实战化测试。
革新之火,终于在无数次失败和坚持后,燃起了成功的曙光。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建安十年二月。春寒料峭,但将作大营内洋溢的热情足以驱散任何寒意。
这一日,晋王袁绍在曹操、荀彧、郭嘉等核心谋臣,以及许褚等将领的陪同下,亲临将作大营,视察革新成果。娄圭、刘晔、马钧早早便在营门迎候。
“臣等恭迎王爷!”众人躬身行礼。
袁绍一身常服,精神矍铄,抬手虚扶:“诸卿辛苦。孤近日时常听闻将作大营捷报频传,心甚期待。今日便来看看,诸位究竟为孤,为这大汉,准备了何等惊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众人首先来到造纸工坊。此时的生产流程已初步规范。工匠们分工协作,浸泡、蒸煮、捣浆、抄造、烘干,井然有序。工坊一角,整齐堆叠着已经造好的纸张,颜色虽仍偏黄,但表面光滑,质地柔韧。
马钧亲自捧上一叠纸,呈给袁绍,努力清晰地介绍:“王……王爷,此乃新成之纸。以楮皮……为主料,佐以……石灰脱胶,藤汁为药。其成本……不足绢帛百分之一,轻便……远胜竹木。”
袁绍接过,仔细摩挲,又递给身后的荀彧。荀彧眼中难掩惊叹,他立刻取笔蘸墨,在纸上书写。但见笔锋过处,墨迹清晰,虽有轻微渗透,但完全不影响识读。
“妙哉!”荀彧由衷赞道:“此纸若能量产,则政令文书,朝发夕至,再无滞碍。典籍传播,亦将成本大降,惠及天下学子。此乃文教复兴之基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