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在!”李通应声而出,他作风悍勇,此时正适合攻坚。
“你即刻组织精壮,在下游开阔处,开挖三条分洪河道,引泄洪水,减轻主堤压力!同时,征调所有船只,运送巨石、竹笼,不惜代价,先稳住主堤!”
“遵命!”
贾逵又看向心思缜密的王基:“王都尉,漕运规划需即刻着手。你带人勘察黄河、济水、鸿沟故道,规划出一条连接河北、中原与江淮的水运网络。未来,我们的粮草军械,要能通过水路,快速运抵四方!”
王基拱手:“下官明白,已带好图册,即刻便去勘测。”
命令下达,庞大的国家机器高效运转起来。李通展现出惊人的组织能力,他按军队编制管理民夫,设立营寨,分工明确。壮丁负责挖掘土方、搬运石料;妇女老弱则负责编织盛放石块的竹笼、草袋。来自将作大营改良过的铁锹、独轮车被大量运抵工地,效率倍增。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分洪河道挖掘至深处,遭遇坚硬岩层,进度缓慢。连日暴雨,使得道路泥泞,石料运输极其困难。更棘手的是,部分当地豪强,以占用祖坟、良田为由,阻挠施工。
贾逵闻讯,亲自前往处理。他并非一味强压,而是带着王基绘制的水利全图,向豪强们展示未来水渠修成后,其周边土地将变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其价值倍增。同时,他也严正警告:“阻挠国策,形同谋逆!届时,损失的就不只是几亩田了!”恩威并施之下,阻力渐消。
与此同时,王基的勘测工作也取得了突破。他不仅重新厘定了鸿沟故道的路线,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贾监,李将军,下官以为,可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开凿一条新渠,不仅可分泄黄河洪峰,更可成为连接中原与河北的黄金水道!此渠若成,自邺城粮仓至许都,舟楫往来,可省陆路转运之耗大半!”
贾逵与李通研究后,大为赞同,立即上表袁绍。袁绍接到奏报,拍案叫好,当即批准,并命名为“平虏渠”,寓意平定北虏(暗指未来可能用兵北方),并调拨更多资源支持。
在无数人的奋战下,肆虐的洪水终于被初步驯服。险情解除后,贾逵并未让民夫解散,而是按照既定规划,转入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阶段。疏浚黄河下游河道,加固千里堤防,开凿“平虏渠”,修复各地陂塘堰坝……广袤的北方大地上,成千上万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重新描绘着水系版图。
建安十二年秋,距离那场惊心动魄的防汛之战已过去一年有余。袁绍再次出巡,此番重点,便是视察水利工程成果。
小主,
在贾逵、李通、王基等人的陪同下,袁绍与曹操首先来到了已初具规模的“平虏渠”。但见渠宽十丈,水深可行重船,两岸堤坝以三合土夯筑,坚固异常。渠首闸门设计精巧,可灵活调控水量。此时,正有满载河北粮粟的船队,扬帆南下,直抵许都。
曹操抚摸着渠畔石碑上“平虏渠”三个大字,感慨道:“昔日曹操征讨乌桓,为粮草转运耗尽心力。若早有此渠,何至于那般艰难!此渠之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