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后院起火,元直离阵

一时间,帅堂内充满了压抑的沉默。徐庶的困境,亦是整个刘备集团的困境。

与此同时,袁绍中军大帐。

袁绍正与贾诩对弈,程昱、许攸在一旁观战。一名黑衣小校悄无声息地入帐,在贾诩耳边低语几句,随即又悄然退下。

贾诩执子的手微微一顿,脸上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将一枚黑子落在棋盘一角。

“文和,何事?”袁绍目光从棋盘上抬起,随口问道。

贾诩淡淡道:“恭喜主公,鱼儿……已然咬钩。”

袁绍先是一怔,随即恍然,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哦?计成了?”

程昱与许攸也立刻明白了过来。许攸抚掌笑道:“文和兄模仿笔迹、伪造家书之计,果然妙绝!徐元直纵然智计百出,骤闻母病,必然方寸大乱!”

程昱补充道:“关键在于时机。如今三路伐荆之势已成,流言四起,荆州震动,刘备已成惊弓之鸟。此时抽去其智囊,如同釜底抽薪。徐庶若去,刘备军心必溃,汝南指日可下!”

袁绍放下棋子,身体向后靠了靠,脸上满是胜券在握的从容:“文和此计,攻心为上,直指人性弱点,纵然徐庶看破,亦无力回天。他若不走,便是不孝,其心难安,谋事必有所滞;他若走,刘备便失臂助,我军可趁势而进。此乃阳谋,无解之局。”他顿了顿,问道,“可曾安排妥当,确保此信能‘顺利’送入城中,并让徐庶深信不疑?”

贾诩微微颔首:“主公放心。信使乃精心挑选,对颍川徐家旧事、邻里情况了如指掌,笔迹亦经反复摹仿,几可乱真。信中所述病情、家中景物、乃至母亲习惯口吻,皆与真实无异。且送信渠道,是借助我等掌控的刘备军一条暗线,看似偶然,实则为必然。徐元直思母心切,骤得此信,纵有疑虑,也必被急切之情淹没,难以深究。”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好!如此,我等便静待其变。传令各营,加强戒备,多派斥候,一旦城中有所异动,或徐庶离营,即刻来报!”

“诺!”

谋士们的笑声在帐中回荡,充满了智珠在握的笃定。他们布下的,不仅仅是一封假信,更是一把直插刘备集团心脏的匕首。

汝南城内,徐庶经过一夜无眠的痛苦挣扎,脸色憔悴,眼神却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坚定。他再次来到刘备面前,双膝跪地,重重叩首。

“主公!”声音嘶哑,带着泣音,“庶本欲竭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报主公知遇之恩,共图大业!然……然老母病危,命在旦夕,庶闻讯五内俱焚,方寸已乱。母子天性,庶……庶不得不归!恳请主公……准庶辞行,北归侍母!”

刘备早已泪流满面,慌忙起身搀扶:“元直快快请起!母子连心,备岂能不知?岂能阻拦?只是……只是元直一去,备如失左右手,这汝南……这大局……”他语带哽咽,难以继续。

徐庶抬起头,泪洒衣襟:“庶深知此时离去,是为不忠不义,负主公厚恩!然孝道有亏,庶此生难安!今庶心已乱,留于此地,亦难为主公设一谋,画一策,徒误军机耳!”他深吸一口气,决然道,“庶此行,若能见得家母,侍奉汤药,稍尽人子之责,已是万幸。此生……恐再无颜面见主公与诸位同袍矣!”

他知道,这一去,不仅是离开了刘备,更是离开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兴复汉室的理想。前路茫茫,归乡之路未必平坦,即便见到母亲(他内心深处已隐隐感到此事或有蹊跷,但不敢深想,亦不愿冒险),未来也将被袁绍所控,再无自由可言。这几乎是一条绝路。

关羽、张飞、简雍等人皆面露悲戚之色,他们理解徐庶的抉择,却也痛心于这无法挽回的损失。

刘备知事不可挽,仰天长叹,泪如雨下:“呜呼!是备福薄,不能长留元直于左右!乃备之过也!”他紧紧握住徐庶的手,“元直只管放心前去,侍奉老夫人为要!此间之事……备……备自当之!”他转身,厉声道,“翼德!点你麾下最精锐五十骑,备足盘缠干粮,护送军师北上!务必突破重围,保军师周全!”

“大哥放心!”张飞轰然应诺,虎目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