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南水米粉

街道办会议后不到一周,马主任就雷厉风行地召集相关人员,确定了首批试点的两个项目:一个是主要吸纳妇女劳动力的缝纫社,另一个则是王超重点提议并承诺会协助联系的南水米粉加工组。

之所以选择米粉,马主任等人也是看中了其原料(本地盛产稻米)易得、生产工艺相对传统简单、产品不愁销路的特点,更符合“因地制宜”的指示。然而,如何与县里的副食品加工厂搭上线,对于街道这群基层干部来说,却是个实实在在的难题。

这天下午,马主任亲自带着街道办的一名干事和两位负责此事的居委会干部,与王超一同前往南城县副食品加工厂。路上,马主任还有些忐忑,反复问王超:“小王,你跟那边真说好了?他们能同意把部分米粉的初加工环节外包给咱们?这可都是计划内的生产任务啊。” 其他几位干部也面露忧色,毕竟,区街道小厂想从县属厂子手里分一杯羹,并非易事。

王超心里其实也经过了一番周密权衡,但他之前通过老陈的渠道,与加工厂的供销科副科长林为民搭上了线,两次接触,一次送了点紧俏的糖果,一次“偶遇”闲聊时递了包“大前门”,初步提了提街道想承接部分外包活计、帮衬困难户的想法,对方态度还算积极,言语间透露出厂里确实有时产能紧张,特别是需要人手的后期环节。

此刻他面上显得成竹在胸,语气沉稳地安抚道:“马主任,各位领导,放心。供销科的林科长是个通情达理的明白人,也体谅咱们街道的实际困难。关键在于,这事儿对他们厂也有好处——咱们帮他们完成一部分费工费时的后续工序,他们就能把主要人力物力集中在核心生产上,提高整体效率,完成生产计划更有保障。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只要咱们这边保证质量,严格遵守他们的工艺要求,问题不大。”

到了略显陈旧但规模不小的副食品加工厂,经过门卫通报,很快见到了那位四十多岁、面带和气但眼神精明的林科长。王超抢前一步,熟络又不失尊重地打招呼:“林科长,打扰您了。这位是我们南城街道的马主任,这几位是街道的同事。马主任,这位就是我跟您提过的供销科林科长。”

王超居中引荐,言语得体,既点明了自己与林科长的“熟人”关系,又充分给予了街道领导尊重。马主任立刻上前握手,说明来意,着重强调了这是响应上级“广开就业门路”的号召,解决街道待业青年和困难家庭就业的实际问题,言辞恳切。

林科长显然事先已被老陈打过招呼,知道王超虽年轻,但背后有些说不清道不明却颇为灵光的路子,加之王超私下沟通时点出的“双赢”关键,此刻表现得十分配合且给面子。

他热情地带着众人参观了米粉生产的几个主要环节,从大米浸泡、磨浆到蒸粉、晾晒,最后指着晾晒场后面的区域说:“不瞒各位领导,我们厂里的生产任务确实不轻,像米粉的晾晒(看天吃饭,占地方)、定量捆扎后续环节,确实有时候忙不过来,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晾晒场都周转不开。”

林科长继续道:“如果街道有能力,可以先从这几道工序做起。我们提供蒸好的标准粉皮和工艺要求,你们负责按我们的规格切割、晾晒到规定干度,然后定量捆扎、装袋,最后由我们厂派质检员验收,合格的就贴牌出厂。”

这其实就是最没有技术含量、主要依靠人工的手工活,但正适合街道初期一无专用设备、二无专业技术的现状。马主任等人看着那一道道工序,听着林科长条理清晰的讲解,心里顿时有了底,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林科长,太感谢了!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帮了我们街道天大的忙了!”马主任激动地再次握住林科长的手。

“都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互相支持嘛。”林科长笑着回应,目光不经意地扫过王超,意有所指地补充道,“再说了,小王同志再三保证街道会严格把关质量,他的朋友也专门打了招呼,说明街道是真心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

“这个忙,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帮。不过,丑话说在前头,”他表情稍微严肃了些,“质量必须严格按我们厂的标准来,卫生也要搞好,我们会定期和不定期派人检查。如果验收不合格,我们是不能接收的,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