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安居方能乐业
玻璃厂的生产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机器的轰鸣声日夜不息,仓库里的成品堆积如山,又迅速被络绎不绝的卡车运往各地。厂区的黑板报上,生产进度表上的红色箭头一路昂扬向上,超额完成计划的喜讯频频传来。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充实与自豪,但王超在车间巡视时,却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些潜藏的问题。
他看见老工人张师傅捶了捶后腰,才继续弯腰去搬沉重的玻璃箱;听见几个下了夜班的年轻工友在厂门口抱怨,说租住的民房漏雨,一晚上没睡好;午休时,偶尔能听到女工们凑在一起发愁,说家里老人孩子挤在一处,转个身都难。
“安居才能乐业。”这句话在王超脑海中愈发清晰。厂里的效益好了,但工人们的生活条件若跟不上,这蓬勃发展的势头恐怕难以持久。他想起自己那个能提供些许物资的“系统”,但那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必须有一个制度性的、长远的解决办法。
深思熟虑几天后,王超带着一份初步的想法,敲响了马厂长办公室的门。
“马厂长,有空吗?有点想法想跟您汇报一下。”王超开门见山。
马厂长正在看报表,闻言抬起头,示意他坐下:“王超啊,来得正好,我刚看完上个月的利润情况,很不错。你有什么想法,说说看。”
王超没有立刻拿出具体方案,而是先说了说他观察到的情况:“厂长,最近我在车间里转了转,跟不少工友聊了聊。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很高,这是好事。但我也发现,很多工友的居住条件比较差,几家挤一间房的有,住得偏远每天上下班奔波劳累的也有。还有,咱们厂里像张师傅那样的老工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十几年,腰腿都有些劳损了……我在想,厂里现在效益好了,是不是可以考虑,适当改善一下工人们的福利待遇,让大家更能安心扎根在厂里,没有后顾之忧地搞生产?”
马厂长听得很认真,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改善福利……这是个好方向。你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王超这才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我初步想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眼前能做的,适当提高一些劳保用品的标准和发放频率,比如手套、肥皂这些。天气越来越热,车间里温度高,是不是可以考虑给一线工人定期供应些清凉解暑的凉茶、绿豆汤?花不了多少钱,但工人们心里暖和。对于像张师傅这样工龄长、贡献大的老师傅,是不是可以设立一个‘特殊贡献津贴’或者给予一些实质性的慰问,让他们感受到厂的关怀和尊重?”
马厂长点了点头:“这些可以考虑,花费不大,意义却不小。体现了组织对工人的关心。另一个方面呢?”
王超顿了顿,说出了他思考的重点,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另一个,是关于职工住房问题。我听说,地区有些大厂,已经开始筹划自建职工宿舍了。厂长,您看,咱们厂区东边不是有一块闲置的坡地吗?位置不错,离厂区也近。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向上级打报告,申请自建一批职工宿舍?哪怕初期先建一两栋,解决一部分最困难职工的家庭住房问题,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能极大地稳定人心,增强凝聚力啊!”
“建宿舍?”马厂长身体微微前倾,神色变得凝重起来,“这可不是小事。资金、建材、土地审批,都是大问题。需要县里、甚至地区批准立项,还要协调计委、城建好几个部门。”
“困难确实有,”王超承认,“但厂长,您想,现在我们厂生产形势好,是县里的利税大户,说话也有分量。如果能解决职工的住房难题,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政绩,也是对‘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方针的最好贯彻。工人们有了稳定的住处,才能更安心工作,减少流动性,这对厂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先做一个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把资金来源(比如从厂里利润中按比例提取福利基金)、选址、初步规划都做出来,拿着报告去找常县长和工业局汇报。”
王超的话,条理清晰,点明了利害关系。马厂长陷入了沉思。她作为一厂之主,何尝不知道职工住房是个老大难问题?只是以往厂里效益一般,不敢想,也没能力想。如今王超提出来,又分析了可行性,确实让她心动。如果能做成这件事,无论对厂子还是对她个人,都是极大的成绩。
“你的想法很大胆,但也确实看到了关键点上。”马厂长沉吟半晌,终于开口,“这样,王超,职工劳保改善和防暑降温的事情,你牵头,跟工会和后勤科商量一下,尽快拿出个具体方案,争取下个月就落实。这能立刻提升士气。”
“好的,厂长。”王超心中一喜。
“至于建职工宿舍……”马厂长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厂区那片闲置的坡地,目光深远,“这是个大事,光我们厂里动议还不够。你先把你的想法,形成一份详细的书面建议,重点阐述必要性、初步规划和预期效益。我来找机会,先跟工业局通个气,探探口风。如果上面原则同意,我们再正式打报告。”
小主,
这就是有戏了!王超强压下心头的激动,郑重应道:“是,厂长!我回去就准备,尽快把建议书交给您!”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王超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他知道,建宿舍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中间必然充满各种困难和博弈,但至少,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
他没有声张,但接下来的几天,他利用工作间隙,开始认真起草那份《关于改善职工福利及筹建职工宿舍的初步建议》。他查阅了厂里的财务数据,估算了可能的资金额度;利用休息时间,悄悄去东边坡地实地查看了好几次,心里初步勾勒着宿舍楼的布局;他甚至还在与工人们闲聊时,不经意地问起他们对住房的期望,收集第一手的需求信息。
几天后,一份内容详实、数据支撑、论证充分的建议书摆在了马厂长的办公桌上。马厂长仔细翻阅着,眼中不时闪过赞许的光芒。王超不仅提出了问题,更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甚至连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对策略都有所考量。
“很好,王超。”马厂长合上建议书,脸上露出了下定决心的神情,“这件事,我们尽力去推动。为了玻璃厂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全厂职工能真正安居乐业!”
很快,改善职工劳保和防暑降温的措施率先在玻璃厂推行。当工人们领到质量更好的手套、额外的肥皂,在炎热的午后来到车间外,喝到后勤科熬制的、免费供应的清凉绿豆汤时,厂区里的欢声笑语明显多了起来。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厂里对工人的关怀,干起活来劲头更足了。
而关于筹建职工宿舍的风声,也不知通过什么渠道,隐隐在厂里流传开来。虽然还没有任何官方说法,但工人们眼中已然充满了期待。王超走在厂区里,能感受到那无声汇聚而来的、带着感激和期盼的目光。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让工人们真正实现“安居乐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终有实现的那一天。这不仅是他的愿望,也是这个时代,无数普通劳动者最朴素的梦想。而他,愿意为这个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百六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