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仓库的寂静被“初光之茧”引擎低沉的嗡鸣打破。那枚包裹着文明火种的多面体光茧,表面流淌的柔和光华稳定而坚定,如同黑暗中苏醒的心脏,开始搏动。
柳云瑶最后检查了一遍数据终端上设定的航线——指向星图边缘一个代号“微光苔原”(与之前被标记的幸存文明同名,但位于不同星域)的、极其微弱的原始生命信号源。那里距离遥远,环境未知,但已是当前条件下,最可能存在的、未被“收割者”重点关注的方向。
她没有更好的选择。
“启动跃迁。”她的声音在空旷的仓库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更多的却是破釜沉舟的决绝。
“初光之茧”核心的“永恒熔炉”输出功率平稳提升,构筑外壳的那些奇异材料开始共鸣,散发出扭曲周围空间的力场。光芒一闪,并非刺目的强光,而是整个“光茧”连同其内部的“万象源点”,变得如同水中的倒影般模糊、摇曳,下一刻,便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原地,只留下仓库中回荡的、逐渐平息的能量余韵。
第一次超空间跃迁,开始了。
跃迁通道内部,并非以往那种流光溢彩或狂暴乱流。在“初光之茧”独立规则外壳的保护下,外部是光怪陆离、不断变幻扭曲的维度景象,而内部却相对平稳。柳云瑶的意识连接着“万象源点”,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微缩世界在跃迁应力下的轻微波动,但在多种文明规则融合构成的稳定框架下,这些波动被迅速抚平。
她“看”到,熔火之心的力量如同地脉般在微缩世界的“基底”流淌,提供着恒定的温暖与能量;逻辑之城的结构如同无形的骨架,支撑着空间的稳定,抵御着外部维度的挤压;植物文明的灵性韵律弥漫在“空气”中,虽然稀薄,却让这片死寂的空间多了一丝生机盎然的“可能性”;信息种族的认知锚点则不断调整着内部信息传递的路径,确保柳云瑶的意识能与整个“源点”无缝连接。
凌影的那丝阴影印记,如同一个淡薄的守护灵,静静悬浮在“源点”核心旁,吸收着跃迁时散逸的能量,似乎也在缓慢恢复。
这是一个奇迹。在绝对的力量差距下,他们并非靠蛮力抗衡,而是凭借智慧与文明的积淀,巧妙地构筑了一个能够暂时超脱于敌人规则体系之外的“移动避难所”。
然而,柳云瑶心中没有丝毫放松。她知道,“初光之茧”并非无敌。其能量储备有限,独立规则外壳的强度也有上限,一旦遭遇过于强大的外力冲击,或者长时间暴露在高度秩序化的环境中,依旧有崩溃的风险。
他们只是在逃亡,在黑暗中寻找下一处可能存在的、微小的立足之地。
跃迁在持续的颠簸感中进行。不知过了多久,前方的通道尽头出现了一片相对稳定的、弥漫着稀薄星云物质的虚空。
“即将脱离跃迁。检测到目标星域边缘。”逻辑之城子系统(已集成入方舟控制系统)传来冰冷的提示。
“初光之茧”微微一震,如同穿过一层无形的水膜,从超空间状态脱离,出现在一片陌生的星空下。
这里的光线昏暗,星辰稀疏,远处只有一片如同破碎轻纱般、散发着微弱磷光的星云。空间中没有探测到任何高能反应或明显的文明痕迹,只有一种亘古的、原始的寂静。
“扫描周边星域,寻找‘微光苔原’信号源,评估环境安全性。”柳云瑶下令。
“初光之茧”外壳上,代表信息编织种族特质的透明涟漪微微波动,无形的感知力场如同水波般扩散开来,细致地扫描着周围的每一寸空间。
---
就在“初光之茧”进行首次跃迁,驶向未知星域的同时——
那片已被“归零”的、希望壁垒故地的绝对虚无之中。
那一点理论上不应存在的、“混沌残响”的悖论凸起,依旧静静地悬浮着。它没有意识,没有活动,只是作为一个“存在过”的终极证明,顽固地钉在那片被强行抹平的“画布”上。
然而,在这极致的“无”与“秩序”的背景下,某种更加深邃、更加超越理解的变化,正在这“残响”的内部,悄然发生。
归零的力量,旨在将一切“存在”还原为“无”。但林风的“混沌源核”其本质,恰恰包含了“无”与“有”的辩证。他的消亡,并非简单的减法,而是在那终极的“无”中,留下了一个关于“有”的……终极问题。
这个问题,以“残响”的形式存在,不断地质疑着、侵蚀着这片区域的“绝对秩序”根基。
仿佛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说是这片宇宙底层规则为了“处理”这个无法被秩序逻辑消化的“悖论”,那“残响”周围的、极致的“无”,开始以一种无法用任何现有物理模型描述的方式,发生着极其缓慢的……内禀性弯曲。
不是引力,不是能量,而是“存在”本身的概念,围绕着那“残响”,形成了一个微缩到极致的、自我指涉的逻辑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