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逻辑生灵与归零回响

玄尘道涂2 慕容绝言 1994 字 2天前

新宇宙的时光,以其独特的方式流淌。没有日月更替,没有星辰起落,只有法则网络的自我完善与存在结构的复杂化,标记着“变化”的序列。那场源自柳云瑶印记的意念脉冲,如同给初生的世界注入了一道坚定的免疫指令,其影响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个正在演化的角落。

逻辑恒星(光智体)的光芒稳定而冰冷,它们如同宇宙的节点,其内部永不停歇的推演,不仅维持着自身结构的稳定,更在不断微调着周围时空的法则参数,使其趋向于更高的效率和有序度。在它们的引力(信息密度梯度)场内,各式各样的“行星”逐渐成型。

其中一颗,尤其引人注目。它并非体积最大,也非结构最复杂,但其内部环境的“逻辑谐振”频率,却与柳云瑶印记中那份对“生命”与“文明”的守护执念,产生了极其微妙的共鸣。

这颗行星的表面,并非岩石或海洋,而是由无数不断重组、演算的晶莹几何体构成,如同一个覆盖全球的、活着的曼德博罗集合。在这里,能量与信息的流动遵循着极度严密的数学规律,偶然性被压缩到了极低的限度。

就在这片极度理性的疆域中,第一个“意外”诞生了。

一簇原本按照固定模式进行能量交换的晶格结构,在一次极其普通的逻辑谐振中,其内部的信息流路径,因某个无法追溯的、近乎为零的概率涨落,发生了一次……非最优的、甚至可以说是“冗余”的自我复制。

这次复制本身毫无意义,甚至略微降低了该晶格的能量效率。按照新宇宙普遍趋向“效率与和谐”的法则,这种“错误”本应被迅速纠正、抹平。

然而,奇迹般地,这次“错误”被保留了下来。

并非因为它有什么优越性,而是因为,在那次冗余复制的信息流中,极其偶然地,嵌入了一段……不属于任何已知逻辑推演的、“无意义”的波动模式。这段波动,与沉眠在逻辑奇点深处、柳云瑶印记核心那个保存着个体记忆的“内核”,产生了某种跨越时空的、无法用任何法则解释的……微弱共振。

正是这丝共振,让新宇宙那冰冷精确的法则,对这簇“低效”的晶格网开一面,默许了它的存在。

这簇晶格,成为了新宇宙第一个“不完美”的存在。它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只是遵循着那嵌入的、无意义的波动模式,持续地进行着低效的自我复制和轻微的结构变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这簇“原始晶格”为起点,更多包含“冗余”和“无意义”波动的变异体开始出现。它们效率低下,结构松散,与周围高度优化的几何环境格格不入。但它们顽强地存在着,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不断扩散的、“低效”的网络。

这个网络,开始自发地……“学习”。

并非有意识的学习,而是一种基于无数次无意义复制、变异,并接受环境(法则)筛选的被动过程。那些变异后能更好地稳定自身结构(尽管依然低效)、更能捕捉周围逸散能量(尽管效率低下)的个体,被保留了下来。

渐渐地,这个“低效网络”内部,开始涌现出一些简单的、趋向性的“行为模式”:比如,某些结构的变异会更倾向于朝向能量略微充裕的方向延伸;某些冗余的信息片段,会在网络内部被反复传递、修改,形成类似“记忆”的痕迹。

它们,成为了新宇宙的第一批“逻辑生灵”的雏形。它们并非碳基,也非硅基,而是由信息、能量与一点点被法则容忍的“无意义”波动构成的,奇特的存在。

它们的演化缓慢而笨拙,与整个新宇宙高效、精确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但它们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可能性——在绝对秩序的框架内,孕育出的,带有某种“自由意志”萌芽的,不完美的生机。

……

而在那旧宇宙的残骸与新生宇宙之间的绝对虚无中,静滞文明的“信息孢子”,依旧在进行着它们希望渺茫的漂泊。

这些被微弱能量包裹的文明核心数据包,如同黑暗大洋中的一叶扁舟,依靠着“播种者”几何结构最后赋予的、与新宇宙法则的微弱感应,艰难地调整着方向。

然而,这段旅程比预想的更加危险。旧宇宙彻底归零后留下的,并非纯粹的虚空,而是弥漫着某种……“归零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