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瀚!!!
【毕竟古代的书籍本身就很珍贵,拥有大量书籍的不是权贵就是豪门世家,更别说真正懂得这些书籍里蕴含的道理的人都是一方名士,能跟着这些名士学习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丞相赵伏这时想到了前朝,他就对瀚世祖南宫景说,大乾最为兴盛的时候,曾经开过科举的先河,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咱们可以效仿他。
瀚世祖南宫景说,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费尽心思考进去的,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宗族。
而且大乾说是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但实际上三年时间才录进去不到1000人,然而实际上呢?
别说整个大乾了,就光治理咱们丹阳郡这小小一个郡,1000个人都不够!
所以我看啊,大乾那个科举只是在掩人耳目罢了,真正录进去的人根本不足以满足他对官员的需要,所以实际上还是依靠各个世家举荐上来的人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说到这,丞相赵伏也没什么好主意了。
瀚世祖南宫景这时嘿嘿一笑,他说不如我们自己开设皇家的书院,以减免赋税为诱饵,利诱百姓们把适龄儿童送到书院里读书。
到时候培养一段时间,成绩好的留在书院里,以大瀚皇帝的名义供养他们继续读书,成绩差的就送他们回去,反正多认些字对他们也没坏处。
这样的政策实行下去,不出十年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忠诚人才了,因为书院里上学的人都知道供养自己读书的是当朝天子,自然就会倾力相助。
丞相赵伏摇摇头回答说,这是个好主意,可是教书用的笔墨从哪里来呢?
教学生的老师又从哪里来呢?
减免了赋税,那收上来的粮食少了,该从哪里弥补这部分空缺呢?
瀚世祖南宫景回答说,现在朱家已经没了,书就从朱家的府库里面出。
教书的老师就从与朱家牵连较深的官员里找,让他们先教会一批宫里的宫人读书识字。
事成之后,让这群宫人去教百姓们的孩子认字就好,学得好的留在学院里,再由专门的老师来讲治理地方的经验。
至于粮食的问题……朱家一倒,搬出来的粮食够整个大瀚的军队吃两年的,这两年间减免赋税没什么大影响,而且遇上不愿意送孩子进书院的户,还能多点赋税收。
丞相赵伏听完大吃一惊,连连称赞瀚世祖南宫景的聪慧。】
丹阳郡朱家:哇塞,原来家里有这么多粮食啊,搬出去能好几万大军吃两年!
不过,怎么感觉脖子后面凉凉的,有种不太妙的感觉呢。
不行,得夹紧尾巴做人了,不然到时候不想死也得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