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迁移初成,风雨欲来

三个月之后。

安康五年九月二十四日,大瀚境内。

丹阳郡西南角,一处名为望安坡的缓坡上,秋阳正暖。

三个月前这里还是荒草没膝的荒坡,如今已经有了数十间新盖的土坯房。

青灰色的茅草屋顶在阳光下泛起柔和的光。

房屋前还顺着坡势开辟出了一道道田垄。

放眼望去,可以看到晚粟刚刚冒出头来,嫩绿色的苗叶顺着坡势铺展开,透着勃勃生机。

这里,便是第一批迁移出来的百姓们的新家。

村口的老树下,几个孩童围着竹筐追逐,清脆的笑声不绝于耳。

不远处,几位妇人坐在自家门前纺线,纺车嗡嗡地转着。

线轴上的棉线越绕越粗,她们聊着家常,眼角眉梢都挂满笑意。

“陛下您看,这望安坡果然没有让人失望,让咱们这些久在宫里的人,看清了安稳是个样子啊。”

随行的丞相赵伏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赞叹。

老皇帝南宫俞负手站在坡上,目光缓缓扫过这片新的村落,日渐浑浊的眼里泛起一阵暖意。

他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马上就要不行了,看来天幕所言非虚啊。

老皇帝南宫俞的发丝已染霜白,连日赶路让他眉宇间带着疲惫。

可此刻望着身前冒着炊烟的土屋、望着田埂上劳作的百姓,他只觉浑身畅快。

“好,好啊。”

“三个月前,朕还担心这些百姓离开了故土会不适应,担心老大的安置计划会出岔子,如今看来,是朕多虑了啊。”

正说着,身后传来沉稳的脚步声,太子南宫准快步走来,躬身行礼道:

“儿臣参见父皇。”

他身后跟着的南宫景,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跟着自己的兄长行礼之后,眼睛不自觉瞟向了前方。

“都起来吧。”

老皇帝南宫俞抬手扶了二人一把,无意间看到了太子清瘦的手腕。

奇怪,老大怎么瘦成这样了?

唉,都是朕不好啊!

老大为了迁移百姓之事熬夜拟定计划、亲自去山野间统计田产,这三个月来定是累坏了!

想到这里,老皇帝南宫俞夸赞道:

“老大啊,望安坡这里安置百姓的事都是你一手操持的,真是辛苦你了。”

“父皇言重了,这都是儿臣分内之事。”

太子南宫准直起身,望着眼前的村落,紧绷了数月的眉头终于缓缓舒展。

先前他夜里总是难以安棉,担心田产统计不均让百姓不满,担心新屋盖得不稳经不住风雨。

更重要的是,担心地里的庄稼种不活,断了百姓们的生计,如今亲眼见到炊烟袅袅、孩童欢闹的景象,他悬在心头的石头才算彻底落了地。

“为百姓谋安稳,本就是儿臣的分内之事,谈不上辛苦。”

他语气平和地说道:

“百姓们是相当务实的,他们要的不是什么珍馐,而只是一份踏实日子罢了。如今看到他们有屋住、有田种,儿臣这心,才算真的放下了。”

“你能懂百姓的心思,便是大瀚之幸啊。”

老皇帝南宫俞拍了拍他的肩,语气郑重地说道:

“治国先治民,民心安,则天下安。你能把这件事办得如此妥帖,足见你身为皇族子弟的担当,朕很欣慰。”

一旁的南宫景早已没了耐心,拉着南宫准的衣袖晃了晃:

“大皇兄,咱们快去村里看看吧!你看那棵槐树下,他们在晒草药呢!”

不等南宫准应声,他已快步跑向村口,正撞见一位老农背着一袋粟米往家走。

那老农正是先前在南祥村被南宫准问话的周老伯。

他见了穿着常服却气度不凡的南宫景,愣了愣之后,随即反应过来,连忙放下粮袋行礼:

“草民参见……”

“老伯快起来!”

南宫景连忙扶住他,笑容真切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