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先当“居委会大妈”,再当“大将军”

这时候拓跋嗣的“儒生属性”就发挥作用了。他没学他爹那套“不服就砍”,而是先搞起了“怀柔政策”。

第一步是安抚人心。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给老爹时期被冤杀的大臣平反,把他们的儿子召回来当官,还下了道诏书:“既往不咎,只要好好干活,以前的事儿都不算数。”《魏书》记载他“拔贤任能,澄清吏治”,简单说就是把有本事的人请回来,把混日子的踢出去,朝堂风气一下就正了。

第二步是救济百姓。当时河北、山东一带闹饥荒,老百姓饿得易子而食(交换着吃孩童)。拓跋嗣急得睡不着觉,一边让人开粮仓放粮,一边下诏书骂自己:“是我没当好皇帝,才让百姓受苦。”他还规定,地方官要是敢克扣赈灾粮,立马砍头抄家。有一次,他听说有官员把赈灾的布帛偷偷换成了劣质品,气得亲自审问,当场就把那家伙给斩了。

第三步是跟民休息。他爹一辈子就知道打打杀杀,拓跋嗣却觉得“打仗费钱又费人”,登基头几年基本没主动挑事,反而跟南边的东晋、西边的后秦都互通使者,甚至还派人去给东晋皇帝拜寿。有人觉得他太怂,他却说:“老百姓刚缓过口气,等他们有饭吃了,再谈别的。”

不过,该硬的时候,拓跋嗣也不含糊。有个叫悦般的部落,本来跟北魏关系不错,后来突然翻脸,联合其他部落来犯。拓跋嗣二话不说,派大将长孙嵩带兵迎战,把悦般人打得跪地求饶,还顺便把周边几个不安分的部落收拾了一遍,《魏书》说“北征蠕蠕,大破之”,算是稳住了北方边境。

还有一次,国内的河西胡人造反,拓跋嗣亲自带兵平叛。他不像他爹那样猛冲猛打,而是先派使者去劝降,说“投降免死,还能分地”,结果一半的胡人都放下了武器。剩下的硬骨头,他才让军队上,没费多大劲就平定了叛乱。这一手“恩威并施”,让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都老实了不少。

短短几年,北魏就从“烂摊子”变成了“潜力股”:粮仓里的粮食堆成了山,老百姓家里有了余粮,朝堂上大臣们敢说话了,边境上也没那么多架打了。拓跋嗣这“居委会主任”当得,比他爹当“暴君”强多了。

安稳日子过久了,拓跋嗣也开始琢磨扩张的事儿。这时候南边出了个猛人——刘裕。刘裕从东晋的一个小兵做起,一路打怪升级,灭了南燕、后秦,眼看着就要一统南方。拓跋嗣知道,这刘裕要是成了气候,迟早会来打北魏的主意,与其等着被揍,不如先下手为强。

小主,

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想借北魏的道。拓跋嗣召集大臣商量,有人说“借就借呗,别惹刘裕”,大臣崔浩却说:“刘裕假道伐虢,肯定没安好心,不如趁机揍他一顿。”拓跋嗣觉得崔浩说得对,就派长孙嵩带兵去堵刘裕。

结果没想到,刘裕的军队是真能打。长孙嵩在黄河北岸被刘裕的“却月阵”揍得鼻青脸肿,死伤惨重。拓跋嗣听说后,吓得赶紧派人去跟刘裕道歉,说“误会误会,咱们还是好朋友”。这事儿让他明白,刘裕确实不好惹,硬碰硬不行,得玩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