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两度登龙椅,奈何权柄旁落。
忍辱偷生避风波,皇冠如枷锁,傀儡怎快活?
兄弟相继承唐祚,皆是武后棋子。
一朝云开见天日,复位空欢喜,悲歌留史册。
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二位两上两下的皇帝有个共同的特征:有个强势的妈——武则天,试想一下在这位大周皇帝武曌的笼罩下,想翻起浪花有多艰难!为方便读者了解武则天如何一步一步开创她的大周王朝,于是我将这二位皇帝两上两下的故事放在一起,好了,废话不多说,继续。
公元656年,武则天给李治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李显。这孩子出生时,他爹李治正忙着跟长孙无忌掰手腕,他妈武则天刚从感业寺回宫没几年,还在后宫跟王皇后、萧淑妃斗得火热。李显就像个“意外赠品”,出生时没享受到多少关注,连名字都透着股随意劲儿——跟他哥李弘、李贤比,“显”字既没文气也没霸气,仿佛他爹他妈早就预料到:这孩子以后成不了大气候。
事实也确实如此。李显小时候,前面有两个优秀的哥哥压着:大哥李弘仁厚孝顺,是太子的不二人选;二哥李贤聪明有才,还写了本《后汉书注》,圈了不少朝中粉丝。李显呢?论学问,他不如李弘;论脑子,他不如李贤;论性格,他还特别“拎不清”——用《旧唐书·中宗纪》的话说,就是“志昏近习,心无远图”,翻译过来就是“整天跟身边的小太监、小老婆混在一起,没什么远大志向”。李治和武则天看他这副样子,也没对他抱多大希望,只想着让他当个闲散王爷,平安过一辈子。
可命运这东西,有时候比武则天的心思还难猜。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暴毙”(至今没人能说清是病死还是被武则天毒死);公元680年,太子李贤又被武则天安了个“谋反”的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到巴州。太子之位一下子就空了出来,李治和武则天左看右看,身边就剩李显和李旦两个儿子了。李旦比李显还小六岁,性子更软,跟个小绵羊似的,武则天觉得不好控制(后来证明她想错了),就把李显推上了太子之位。
李显当上太子后,还是没什么长进,整天就知道跟老婆韦氏腻在一起。韦氏出身名门,长得漂亮,就是野心大,还特别能吹枕边风。李显对韦氏言听计从,韦氏说“你以后当了皇帝,得让我爹当大官”,李显就拍着胸脯说“没问题,别说大官,就是把天下给你爹,我都愿意”——这话后来成了他的“催命符”。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驾崩,李显终于熬出了头,登基称帝,就是唐中宗。他刚坐上龙椅,就忘了自己几斤几两,迫不及待地想给老丈人韦玄贞升官。先是想把韦玄贞从普州参军提拔成豫州刺史,大臣们没反对;接着他又得寸进尺,想让韦玄贞当宰相(侍中),还想给韦玄贞的儿子封个五品官。
这下宰相裴炎不干了。裴炎是李治留下的顾命大臣,手里握着实权,他找到李显,劝道:“陛下,韦玄贞资历太浅,一下子升到宰相,朝中大臣肯定不服,您还是再考虑考虑吧。”李显本来就因为当太子时受够了压抑,现在当了皇帝,还被大臣管着,顿时火了,脱口而出:“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资治通鉴·唐纪十九》)——我就是把整个天下给韦玄贞,都没问题,何况一个小小的侍中!
裴炎一听这话,吓得魂都快没了——这皇帝也太荒唐了,居然想把天下给外戚!他不敢耽误,赶紧跑去告诉武则天。武则天本来就没把李显放在眼里,一直在幕后盯着朝堂,一听李显这话,正好找到了废帝的理由。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武则天在乾元殿召集百官,让羽林军将士把李显从龙椅上拉了下来,当场宣布废李显为庐陵王,流放房州(今湖北房县)。李显被拉下来的时候,还懵着呢,哭着问武则天:“我有什么罪啊?”武则天冷冷地说:“你想把天下给韦玄贞,这还不是罪?”李显这才知道,自己因为一句气话,丢了皇位,成了唐朝第一个被老婆坑、被老妈废的皇帝。
从登基到被废,李显只当了55天皇帝。这55天,他没干成一件正经事,就干了两件事:一是想给老丈人升官,二是说了句荒唐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局即崩盘”,堪称唐朝皇帝里的“最短命玩家”。
李显被废后,武则天没让皇位空着,而是把自己的小儿子李旦推了上去,就是唐睿宗。李旦比李显小六岁,性格更软,也更聪明——他亲眼看着大哥李弘暴毙、二哥李贤被废、三哥李显刚登基就被流放,早就摸清了老妈武则天的脾气:老妈要的不是一个有主见的皇帝,而是一个听话的“傀儡”,谁要是敢抢权,谁就没好下场。
所以李旦刚登基,就主动“躺平”了。他知道自己就是个“摆设”,干脆什么都不管,把朝政全交给武则天。武则天要他住到别殿,不让他参与政事,他没意见;武则天要追尊自己的祖先,给他加各种尊号,他也没意见;甚至武则天让他改名叫“李轮”,他都乖乖照办——反正名字就是个代号,只要能保住小命,叫啥都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旧唐书·睿宗纪》里说李旦“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翻译过来就是“李旦性格谦恭,孝顺友爱,喜欢读书,写得一手好字,尤其喜欢研究文字学问”。这种“文艺青年”的性格,在平时是优点,在帝王家就是“保命符”。李旦整天躲在宫里读书、练字,不跟大臣来往,不议论朝政,活脱脱一个“与世无争”的闲散王爷,武则天看他这副样子,才暂时放下了杀心。
可即使李旦这么能“装孙子”,武则天还是没放过他。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武则天假意要把朝政还给李旦,李旦知道这是老妈在试探他,赶紧哭着拒绝:“母后圣明,朝政还是由母后掌管,儿臣能力不足,实在担不起这个重任。”武则天要的就是这句话,她顺坡下驴,继续把持朝政,还把李旦的妃子刘氏和德妃窦氏(也就是李隆基的老妈)杀了,理由是“她们搞巫术诅咒我”。李旦知道老婆是被冤枉的,可他连哭都不敢大声哭,只能在心里默默流泪——他怕自己一反抗,就会落得跟三哥李显一样的下场。
武则天的野心越来越大,她不仅要当“临朝称制”的太后,还要当皇帝。为了给自己称帝铺路,她大肆打压李唐宗室,杀了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一大批王爷,还鼓励告密,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李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他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继续“装疯卖傻”,连出门都不敢随便走——他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酷吏的“猎物”。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觉得时机成熟了,就逼着李旦禅位,还让他改姓李为姓武。李旦不敢反抗,只能乖乖地把皇位让给老妈。武则天登基后,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则被降为皇嗣,赐姓武,住到东宫,跟当年的太子没什么两样——只不过,这次他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成了“傀儡皇嗣”。
李旦当“傀儡皇帝”的六年,没干过一件“皇帝该干的事”,却把“忍”字诀练到了极致。他知道,在老妈武则天的眼皮底下,只有“装怂”才能活下去,只有“不争”才能保住性命。跟他三哥李显比,李旦更懂“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李显是“没脑子的冲动”,李旦是“有脑子的隐忍”,这也是为什么李旦能活下来,而李显在房州被流放了十四年的原因。
李显被废后,就跟韦氏一起被流放到了房州。房州在当时是个偏远之地,气候恶劣,交通不便,跟繁华的长安城比,简直就是天上地下。李显从“九五之尊”一下子变成了“罪臣”,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
更让他害怕的是,武则天还没放过他。武则天当上皇帝后,一直担心李显会在房州搞事,经常派使者去“慰问”。每次使者一来,李显就吓得魂飞魄散,以为是来赐死他的,好几次都想自杀。韦氏一看,赶紧拉住他,说:“祸福无常,反正都是一死,你怕什么?不如再等等,也许还有转机呢?”
李显听了韦氏的话,才慢慢镇定下来。在房州的十四年里,韦氏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两人相依为命,一起吃粗茶淡饭,一起面对恶劣的环境,一起躲避武则天的监视。李显感动得不行,对韦氏发誓:“要是以后我能重登皇位,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绝不拦着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他当时肯定没想到,这句话后来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房州的日子虽然苦,但李显也不是完全没收获。他在房州期间,终于看清了人心险恶,也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性。他不再是那个只会说荒唐话的“傻皇帝”,开始学着观察局势,学着隐忍。他知道,武则天已经老了,总有一天会去世,只要自己能活下去,就有机会回到长安,重新当皇帝。
果然,到了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武则天的身体越来越差,朝堂上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想当太子,一直在武则天面前吹风,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旧唐书·狄仁杰传》),意思是“从来没有皇帝把皇位传给外姓人的”,想让武则天立武家人为太子。
这时候,宰相狄仁杰站了出来,劝武则天:“陛下,您要是立武家人为太子,以后太庙祭祀的,是武家的祖先,不是您;您要是立李显为太子,以后您还能以太后的身份,被供奉在太庙。何况,李显是您的亲儿子,武承嗣、武三思是您的侄子,儿子和侄子,哪个更亲,陛下您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