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明英宗朱祁镇:土木战神南宫复,龙椅冷暖自心知!

土木惊变帝蒙尘,南宫复辟再临宸。

宠宦误国空余恨,释建显仁留史痕。

一生起伏如棋局,半世糊涂半世真。

功过是非难定论,龙椅冷暖自心知。

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里,明英宗朱祁镇绝对是最的一个——他是唯一一个两次当皇帝的主儿。第一次登基时还是个毛孩子,被太监忽悠着御驾亲征,结果成了蒙古人的俘虏,创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笑话;后来靠着南宫复辟重新上位,杀了功臣,也做了点暖心事。他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highs到过巅峰,lows到过谷底,荒唐事不少,却也让人恨不起来,反倒有点唏嘘。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年仅九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年号。这孩子打小就没了爹,亲妈孙太后又不太懂朝政,一群大臣看着年幼的皇帝,心里直发慌——这么小的娃,能管好国家吗?

还好,宣宗临终前留了后手,让(杨士奇、杨荣、杨溥)辅政。这三位都是历经四朝的老狐狸,政治经验丰富,办事靠谱。有他们在,正统初年的朝政还算清明,老百姓日子过得安稳,史称仁宣之治的余温还在。

可朱祁镇这孩子,偏偏不喜欢跟老臣打交道,反倒跟一个太监走得特别近——这人就是王振。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后来觉得考功名太难,干脆自阉入宫,凭着能说会道,成了朱祁镇的。朱祁镇从小就跟他亲,称帝后直接把他提拔成司礼监秉笔太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权力大得没边。

王振这货,是个典型的小人得志。以前在乡下当穷秀才时看人脸色,现在成了皇帝红人,就想把失去的面子全找回来。他先是撺掇朱祁镇搞点大动作,比如征讨麓川(今云南西部),明明是小打小闹,非要搞得兴师动众,耗了不少钱粮。接着又开始排挤,老杨们年纪大了,斗不过这个精力旺盛的太监,没过几年就陆续退休或去世了。

没了老臣制衡,王振彻底放飞自我。他在京城建豪宅,收受贿赂,连王公大臣见了他都得磕头送礼。有个叫刘球的御史看不惯,上书弹劾他,结果被他偷偷派人弄死在监狱里。朱祁镇呢?对这一切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帮着王振说话,还亲切地喊他王先生——在他眼里,这个太监比那些板着脸的大臣靠谱多了。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王振觉得还不够威风,又把主意打到了蒙古人身上。这时候的蒙古瓦剌部出了个厉害角色,叫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经常带兵骚扰明朝边境。按说这种小冲突,派个边将处理就行,可王振不这么想——他想让皇帝御驾亲征,自己跟着风光一把,顺便在军中树立威信。

朱祁镇这时候已经二十三岁,当了十几年皇帝,早就想干点证明自己。一听,眼睛都亮了,觉得自己能像太爷爷朱棣那样横扫漠北。大臣们纷纷反对:陛下,蒙古人狡猾,您不能去!朱祁镇被王振灌了迷魂汤,大手一挥:朕意已决,谁也别拦着!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朱祁镇凑了五十万大军(号称),带着文武百官和王振,浩浩荡荡向大同进发。这哪里是亲征,简直是组团旅游——大军里有乐队,有厨子,还有王振的一堆老家亲戚,活脱脱一个移动的皇家马戏团。

走到半路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士兵们苦不堪言。更要命的是,粮草没跟上,好多士兵饿得直哭。这时候,前线传来消息:也先太能打,明军前锋输得很惨。朱祁镇和王振这才有点慌,决定撤兵。

撤兵就撤兵吧,王振又出幺蛾子——他想让大军绕道自己的老家蔚州,显摆显摆自己的权势。走到半路,他又怕大军踩坏了老家的庄稼(毕竟是农民出身,这点觉悟还有),居然又下令原路返回。就这么一折腾,时间全耽误了,也先的骑兵追了上来。

八月十四日,大军退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有水源,五十万大军挤在一个小山坳里,渴得嗓子冒烟。也先一看,乐了:这简直是送上门的肥肉啊!他假装议和,麻痹明军,然后趁明军放松警惕,突然发动进攻。

明军本来就又饿又渴,加上指挥混乱,一触即溃。五十万大军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跑,被蒙古人砍瓜切菜般屠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几十位大臣战死,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将领樊忠一锤子砸死——吾为天下诛此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