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继桓文霸业名,泓水之战见真性。
空谈仁义失先机,身死国衰留笑柄。
满腔赤诚付东流,千载谁解此君情?
成败自古非一端,史书笔下任评说。
公元前652年,宋国都城商丘的宫殿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老国君宋桓公躺在床上,气息奄奄,眼看就要不行了。床前围着一群大臣,还有两个关键人物——太子兹甫,以及他的哥哥目夷。
兹甫这年二十多岁,长得一表人才,性格却有点轴,认死理,尤其信奉“仁义”二字,走到哪儿都把这俩字挂在嘴边。目夷比他大几岁,脑子活络,看问题也通透,是宋国出了名的聪明人。
宋桓公看着兹甫,喘着气说:“我要走了,宋国的江山,就交给你了……”话还没说完,兹甫突然“扑通”一声跪下,眼泪汪汪地说:“父王,不行!哥哥目夷比我贤能,比我懂治国,国君之位,应该让给哥哥!”
满朝大臣都惊呆了——见过争王位打破头的,没见过主动让王位的!目夷也赶紧跪下,摆手说:“弟弟,你是太子,按规矩就该你继位,我怎么能抢你的位置?再说,你连王位都愿意让,这份仁义,比我强十倍,你更适合当国君!”
兄弟俩就这么在床前推来推去,宋桓公看着这场景,又感动又无奈,最后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兹甫仁义,目夷贤能,都是宋国的福气……兹甫,你还是继位吧,目夷,你要好好辅佐你弟弟……”说完,就咽了气。
就这样,兹甫在一片“仁义”的赞扬声中,继承了宋国国君之位,这就是后来的宋襄公。他刚继位,就任命目夷为“左师”,让他主持国政——毕竟哥哥当年让了位,自己得好好重用他,才对得起“仁义”这两个字。
可宋襄公不知道,他这“仁义”的性格,将来会让他和宋国吃大亏。当时的天下,早就不是靠“仁义”就能立足的了——齐桓公虽然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可背后靠的是齐国的强大实力;楚国更是凭着拳头硬,在南方称王称霸。宋国呢?论地盘,不如齐、楚;论兵力,不如晋、秦;论经济,更是差了一大截,也就是个中等诸侯的水平。
宋襄公刚继位那会儿,还挺老实,知道宋国实力不行,就老老实实地跟着齐桓公,当齐国的“小弟”。齐桓公也挺喜欢这个“仁义”的小弟,觉得他听话、靠谱,就经常带着他参加诸侯会盟。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还特意把宋襄公叫到身边,嘱咐他:“我死后,要是我的太子昭有难,你一定要帮他继位!”
宋襄公拍着胸脯答应:“大哥放心,我肯定说到做到,绝不辜负你的信任!”他当时没多想,只觉得这是齐桓公对自己的信任,是“仁义”之举,却没想到,这个承诺,会让他走上一条“争霸”的不归路。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打得不可开交,太子昭被赶出国,逃到了宋国,向宋襄公求救。宋襄公一听说太子昭来了,立马召集大臣开会:“齐桓公当年信任我,让我照顾太子昭,现在太子有难,咱们必须帮他!”
大臣们都劝他:“国君,宋国实力不行啊!齐国再乱,也比咱们强,咱们去帮太子昭,要是齐国的其他公子联合起来打咱们,咱们根本扛不住!”
目夷也劝他:“弟弟,不是我不支持你,可咱们得量力而行。齐桓公在的时候,齐国是霸主,咱们跟着蹭蹭威望还行;现在齐国乱了,咱们要是强行出头,只会引火烧身。”
可宋襄公根本听不进去,他梗着脖子说:“我答应了齐桓公,就得做到!这是‘信’;太子昭有难,咱们不帮,就是‘不仁’;见死不救,就是‘不义’。不仁不义不信的事,我宋襄公绝不能做!”
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强行召集了几个小国——卫、曹、邾,组成了一支“四国联军”,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发。齐国的大臣们一看,宋国竟然真的带军队来了,而且太子昭还在军中,心里也有点慌。再加上齐国的几个公子还在互相打,没人能统一指挥军队,最后竟然被宋襄公的“四国联军”打败了。
宋襄公把太子昭送回齐国,立他为齐国国君,就是齐孝公。这件事传开后,宋襄公一下子飘了——连齐国都能被自己搞定,那自己是不是也能当霸主?
他开始天天琢磨:齐桓公死了,晋文公还在流亡,楚成王虽然厉害,可毕竟是“蛮夷”,中原诸侯不一定服他。这么算下来,最有资格当霸主的,不就是我宋襄公吗?
目夷一看弟弟这架势,就知道要坏事,赶紧劝他:“弟弟,你可别胡思乱想!咱们帮太子昭,是因为答应了齐桓公,这是应该的;可当霸主,得有实力,咱们宋国没那个本事,别到时候偷鸡不成蚀把米!”
宋襄公却把头一扭:“实力固然重要,可‘仁义’更重要!齐桓公靠‘尊王攘夷’当霸主,我靠‘仁义’当霸主,肯定能让诸侯们心服口服!”
小主,
从这时候起,宋襄公就彻底迷上了“当霸主”的梦,一门心思要召集诸侯会盟,让大家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等着他。
宋襄公要当霸主,首先得召集诸侯开会,让大家认自己这个“大哥”。可他也知道,自己没齐桓公那么大的威望,要是只叫几个小国,显不出自己的本事,必须得把楚国和齐国这两个大国叫上——只要楚、齐两国同意,其他小国肯定会跟着附和。
他先派人去齐国,找齐孝公。齐孝公是靠宋襄公才当上国君的,不好意思拒绝,就含糊地答应了。然后他又派人去楚国,找楚成王。楚成王一听宋襄公要召集会盟,还想当霸主,差点没笑出声:“就宋国那点实力,也想当霸主?行,我就去看看,这宋襄公到底想耍什么花样。”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南)召集第一次会盟,齐、楚两国都派了使者来。会上,宋襄公得意洋洋地说:“我想在今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再召集一次会盟,咱们定个盟约,以后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辅佐周天子。到时候,咱们都不带军队,以示‘诚意’,怎么样?”
楚国的使者当场就答应了,齐孝公的使者也没反对。宋襄公更高兴了,觉得自己的“仁义”已经打动了楚、齐两国,霸主之位指日可待。
可目夷却看出了不对劲,他劝宋襄公:“楚国是南方的‘蛮夷’,向来不讲规矩,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肯定有阴谋。咱们还是带点军队去吧,以防万一。”
宋襄公却不高兴了:“我都跟人家说好了不带军队,要是带了,就是失信于诸侯,还怎么当霸主?不行,绝对不能带!”
到了秋天,会盟的日子到了。宋襄公果然没带一兵一卒,高高兴兴地去了盂地。可他刚到会场,就傻了眼——楚成王不仅带了军队,还把军队埋伏在了会场周围。
会上,宋襄公刚想宣布自己当霸主,楚成王突然站起来,拍着桌子说:“你宋国才多大点地方,也配当霸主?要当霸主,也得是我楚国!”
宋襄公气得脸都白了:“你……你怎么能言而无信?咱们不是说好了不带军队,讲‘仁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