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烽烟起怒涛,捻军旗下出英豪。
驰驱万里摧清寨,转战千营斩敌枭。
孤旅西奔终失路,黄沙埋骨恨难消。
至今淮水东流处,犹忆将军破阵飙。
张宗禹的童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家在雉河集是有名的地主,家里有几百亩地、几十间房,还有不少佃户。张宗禹从小就不用愁吃穿,还跟着私塾先生读书,琴棋书画也学了点皮毛,妥妥的“富二代+文化人”配置。
可张宗禹跟别的地主少爷不一样——他不喜欢整天泡在书房里读“之乎者也”,反而喜欢跟家里的长工、佃户聊天,听他们讲地里的苦、官府的坏。有次,村里的佃户王二因为交不起租子,被他爹张富新的管家打得头破血流,张宗禹看到后,当场就跟管家吵了起来,还偷偷给了王二一些银子。这事让张富新又气又无奈:“你这娃,胳膊肘怎么往外拐?”
张宗禹之所以“胳膊肘往外拐”,是因为他看清了晚清的烂摊子。当时的清朝,早就没了“康乾盛世”的风光——鸦片战争刚打完,朝廷赔了钱又丢了脸;国内苛捐杂税一大堆,官员们还层层盘剥,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黄连还苦。安徽亳州这地方,更是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轮流来,加上官府不管不顾,很多老百姓只能卖儿卖女,甚至被逼得揭竿而起。
公元1852年,捻军在雉河集起义,首领是张宗禹的族叔张乐行。张乐行早就看不惯清朝的统治,拉起一支队伍,提出“杀贪官、救百姓”的口号,很快就聚集了几万人。张宗禹看着族叔带领乡亲们反抗清朝,心里早就按捺不住了——他觉得,与其当一个看着老百姓受苦的地主少爷,不如跟着族叔一起,为老百姓拼一条活路。
可张富新坚决反对:“咱们家吃穿不愁,你跟着他们瞎闹什么?要是被官府抓住,可是要杀头的!”张宗禹却铁了心:“爹,现在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咱们家的好日子,也是靠剥削老百姓来的。我不能看着乡亲们受苦,就算是杀头,我也要去!”
公元1853年,张宗禹偷偷离开家,找到了张乐行的捻军队伍。张乐行见侄子来了,又惊又喜:“你这娃,胆子可真不小!既然来了,就跟着叔干,咱们一起打贪官、救百姓!”就这样,22岁的张宗禹,告别了地主少爷的生活,成了捻军的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他的抗清生涯。
刚加入捻军的时候,张宗禹没啥名气,就是个跟着大部队冲锋的小兵。可他天生就会打仗,不仅胆子大,还特别会动脑子——别人打仗靠蛮干,他打仗靠计谋,很快就在队伍里崭露头角。
有次,捻军跟清军的绿营兵打仗。绿营兵装备比捻军好,人数也比捻军多,捻军打得很吃力,眼看就要败退。张宗禹见情况不妙,偷偷带着几个亲信,绕到清军的后方,把清军的粮草给烧了。清军见粮草没了,一下子就慌了神,捻军趁机发起进攻,把清军打得大败。
张乐行得知后,对张宗禹刮目相看:“没想到你这娃还有这本事!以后你就跟着我,当我的参谋!”从此,张宗禹成了张乐行的得力助手,跟着他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
张宗禹打仗有个特点——特别擅长骑兵战术。他知道捻军的优势是骑兵,清军的优势是步兵和火器,所以他发明了“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游击战术。每次跟清军打仗,他都先派骑兵去骚扰清军,把清军的阵型打乱,然后再率领主力部队冲锋,打完之后立刻撤退,让清军连人影都抓不到。
公元1855年,捻军在雉河集召开会议,张乐行被推举为“大汉明命王”,张宗禹因为战功卓着,被封为“领兵元帅”。这一年,张宗禹才24岁,就已经成了捻军的高级将领,手下有几万士兵,成了清军眼中的“硬骨头”。
清军为了消灭捻军,派了名将袁甲三率领大军来“围剿”。袁甲三是清朝的老臣,打过不少仗,经验丰富,他一来就把雉河集团团包围,想把捻军困死在里面。张乐行急得团团转,问张宗禹:“咱们现在怎么办?再不突围,就真的要完蛋了!”
张宗禹却一点不慌:“袁甲三虽然厉害,但他的军队都是步兵,咱们是骑兵,只要咱们能冲出包围圈,就能摆脱他们。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假装投降,趁清军放松警惕的时候,突然突围!”
张乐行觉得这个主意好,就派人去跟袁甲三谈判,说愿意投降。袁甲三果然上当,下令清军放松警惕,准备接受捻军投降。可就在清军准备接收投降的时候,张宗禹率领骑兵突然冲出,像一把尖刀一样,把清军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张乐行趁机率领主力部队突围,顺利逃出了雉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