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有了邑姜和周公旦的“组合拳”,大臣们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但麻烦很快就来了——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和蔡叔度,看到周公旦和邑姜掌权,心里不服气,就到处散布谣言,说“周公旦要篡位”“邑姜想当女皇帝”。
这些谣言传到老百姓耳朵里,很多人都开始恐慌。有个老臣劝邑姜:“王后,要不您让周公旦暂时避一避,免得再生事端?”
邑姜却摇摇头:“周公旦是忠臣,我相信他。那些造谣的人,就是想让咱们内部不和,好趁机作乱。咱们要是退缩了,就中了他们的计了。”
为了平息谣言,邑姜特意在宫里召开了一次“新闻发布会”,邀请了所有诸侯和大臣参加。她抱着周成王,站在高台上,对大家说:“周公旦是成王的叔叔,这些天他为了国家的事,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回,怎么可能篡位?我是成王的母亲,只想把成王抚养长大,让他将来能好好治理国家,绝没有别的心思。”
然后,邑姜又拿出了周武王生前写给周公旦的信,信里说希望周公旦能好好辅佐成王。大臣们看完信,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再也没人相信管叔鲜和蔡叔度的谣言了。
可管叔鲜和蔡叔度不死心,竟然联合了商朝的残余势力,发动了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这个消息传来,朝堂上又乱了起来——很多大臣都觉得,现在兵力不足,要是跟叛军打仗,胜算不大。
邑姜却很冷静,她跟周公旦商量:“叛军虽然人多,但他们是乌合之众,只要咱们团结一心,一定能打赢。你负责领兵出征,我在后方给你提供粮草和兵源。”
周公旦点点头,带着军队出发了。而邑姜,则开始了她的“后勤保障工作”。她一方面派人去各个诸侯国征兵,一方面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增加粮食产量。有个地方官向她诉苦,说老百姓不愿意当兵,怕战死沙场。
邑姜就亲自去那个地方,跟老百姓说:“现在叛军要造反,要是他们打赢了,咱们又会回到以前的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现在当兵,不是为了我,也不是为了周公旦,是为了你们自己,为了你们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
老百姓听了,都被感动了,纷纷报名参军。没过多久,邑姜就征集到了足够的兵力和粮草,送到了前线。
周公旦在前线打仗,邑姜还经常写信给他,告诉他后方的情况,让他不用担心。信里还会写一些应对叛军的建议,比如“叛军粮草不足,咱们可以打持久战”“某个地方地形险要,可以在那里设埋伏”。
周公旦每次收到信,都觉得特别安心。他跟身边的将领说:“王后虽然在后方,但她的智慧和勇气,比咱们这些在前线打仗的人还强。有她在,咱们一定能打赢这场仗。”
经过三年的苦战,周公旦终于平定了“三监之乱”,把管叔鲜和蔡叔度抓了起来,商朝的残余势力也被彻底消灭了。当周公旦带着军队凯旋归来的时候,邑姜亲自到城门口迎接他。她看着周公旦身上的伤疤,眼里含着泪说:“辛苦你了,周朝能有今天,你功不可没。”
周公旦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是没有王后在后方支持,我也打不赢这场仗。”
这时候的周成王,已经六岁了。他看着母亲和周公旦,虽然还不太懂发生了什么,但他知道,是母亲和叔叔一起,保住了父亲留下的江山。
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朝终于迎来了稳定的日子。而周成王也慢慢长大了,从一个只会哭鼻子的小孩,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少年。邑姜知道,是时候让成王学着处理国家大事了。
但邑姜没有一下子把所有权力都交给成王,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开始,她让成王坐在朝堂上,看着大臣们讨论事情,自己则坐在旁边,时不时给成王提个醒。比如有个大臣上奏,说某个地方发生了旱灾,请求朝廷拨款赈灾。成王不知道该怎么办,就看向邑姜。
邑姜小声对成王说:“你先问问他,那个地方有多少老百姓受灾,需要多少粮食和钱财,然后再跟其他大臣商量,看看怎么解决最合适。”
成王按照母亲说的做,果然把事情处理得很好。大臣们都称赞成王聪明,邑姜却笑着说:“不是成王聪明,是他愿意听大家的意见。做天子的,不能刚愎自用,要多听老百姓的声音,多听大臣的建议,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等成王再大一点,邑姜就开始让他亲自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任免官员、审理小案子。有一回,两个老百姓因为一块田地吵了起来,告到了成王面前。成王听了两个人的陈述,觉得都有道理,不知道该怎么判,就又去找邑姜。
邑姜没有直接告诉成王答案,而是带他去了田地里,让他看看那块田的土质,问问周围的老百姓,了解一下两个人的情况。然后,邑姜对成王说:“做判断不能只听两个人的话,要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难处。你想想,这两个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块田吵架?是不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别的收入?要是能帮他们解决根本问题,比判谁赢谁输更重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成王听了,恍然大悟。他不仅公平地判了田地的归属,还下令给两个老百姓发放了种子和粮食,让他们能好好种地。两个老百姓都很感动,跪在地上给成王磕头。
看着儿子越来越成熟,邑姜心里很欣慰,但她也没有放松对成王的教育。
她常跟成王说:“当年你爷爷文王,不管再忙,每天都要去田里跟老百姓聊天,问他们收成怎么样,有没有难处;你爹武王,打胜仗之后从来不大摆庆功宴,反而先去慰问战死将士的家属。做天子的,要是忘了老百姓,就像树没了根,早晚要倒。”
为了让成王更了解民间疾苦,邑姜还特意安排他去乡下“微服私访”——当然,那时候没有“微服”的说法,就是让成王换上普通布衣服,跟着大臣去田间地头看看。有一回,成王看到一个老农在地里拼命干活,却只吃野菜和粗粮,就问老农:“今年收成不好吗?怎么不吃粮食?”
老农叹了口气说:“粮食都要交赋税,家里还有生病的老伴要养,哪敢吃粮食啊?”
成王听了,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回来就跟邑姜说:“娘,咱们能不能减少赋税啊?老百姓太苦了。”
邑姜点点头:“你能有这个想法,娘很开心。但减税不是小事,要跟大臣们商量,看看怎么既不影响国家开支,又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后来,在邑姜的支持下,成王召集大臣们开会,讨论了三天三夜,最终制定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还规定遇到灾年就免除赋税,给老百姓发放救济粮。政策实施后,老百姓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都称赞成王是“贤明的天子”。
除了关注民生,邑姜还很重视“人才培养”。她知道,周朝要想长久发展,离不开有能力的大臣。当时有个叫召公奭的大臣,很有才华,但因为出身不高,一直没得到重用。邑姜知道后,就跟成王说:“召公奭为人正直,又懂治理地方,你可以让他去管理洛邑(今洛阳),看看他的能力。”
成王听了母亲的建议,任命召公奭为洛邑的长官。召公奭果然没让人失望,他在洛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让洛邑很快就成了周朝的繁华之地。后来,召公奭成了成王最信任的大臣之一,还和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史称“周召共和”的雏形。
《史记·周本纪》里记载,成王在位期间,“天下安定,百姓和睦,颂声四起”,这背后离不开邑姜的默默付出。有人说,邑姜是“周朝的定海神针”,只要有她在,不管遇到什么事,大臣们心里都有底,老百姓也能安心过日子。
但邑姜从不居功自傲。有一回,大臣们想给她加封号,称她为“圣后”,邑姜却拒绝了:“我只是做了一个母亲和王后该做的事,这些功劳,是成王的,是大臣们的,更是老百姓的。要是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了。”
这时候的邑姜,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跟着父亲学兵法的小姑娘,也不是那个在后方组织巡逻的王后,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女政治家”——她有远见,能看到国家发展的方向;她有智慧,能化解朝堂上的矛盾;她有爱心,能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在她的辅佐下,周成王成了周朝最贤明的君主之一,周朝也迎来了第一个“盛世”。
周成王十岁那年,发生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这件事后来还被写进了《史记·晋世家》,成了千古流传的典故——“桐叶封弟”。
那天天气特别好,成王上完课,就跟弟弟姬虞在宫里的院子里玩。成王拿着一片刚摘下来的桐树叶,剪成了玉圭的形状(玉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用的礼器),然后递给姬虞,一本正经地说:“弟弟,我把这片‘玉圭’赐给你,以后就封你为唐地的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