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后宫里,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不像李太后那般端庄持重、手握实权,也不似万贵妃那般狠辣善妒、搅动风云,却凭着一张巧嘴、一颗玲珑心,把万历皇帝朱翊钧迷得神魂颠倒,甚至让这位皇帝为了她,跟满朝文武硬刚了几十年,闹出了震动朝野的“国本之争”。她就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女人——郑贵妃。
如果说后宫是个“大型恋爱选秀现场”,那郑贵妃绝对是“顶流选手”。她出身不高,却能在佳丽三千的后宫里脱颖而出,独占万历皇帝的宠爱几十年;她没有生下嫡子,却敢撺掇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差点改写明朝的继承制度。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宠妃天花板”的一生,看看她到底凭什么能让万历皇帝为她“疯魔”,又为何最终落得个寂寞收场的结局。
万历九年(1581年),对于十五岁的郑贵妃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明朝宫廷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选秀,郑贵妃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灵动的性格,成功入选,被封为“淑嫔”,正式踏入了紫禁城这座红墙大院。
郑贵妃的出身,在后宫嫔妃里只能算“中等偏下”。她的父亲郑承宪,只是个从五品的锦衣卫副千户,跟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嫔妃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刚入宫的时候,郑贵妃深知自己没背景、没人脉,要是跟其他嫔妃比家世、比排场,肯定没戏。所以她另辟蹊径,走“差异化路线”——别人都在比拼谁的衣服更华丽、谁的首饰更贵重,她却把心思花在了“讨皇帝欢心”上。
当时的万历皇帝,刚满十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虽然已经娶了王皇后,但王皇后性格温婉、过于端庄,跟万历皇帝没什么共同话题;其他嫔妃要么胆小怕事、不敢跟皇帝多说一句话,要么只会说些阿谀奉承的废话,让万历皇帝觉得索然无味。而郑贵妃不一样,她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会说话、会来事。
有一次,万历皇帝因为朝堂上的事情心情不好,回到后宫后,谁也不想见。其他嫔妃都吓得躲得远远的,只有郑贵妃敢主动凑上去。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说“皇上别生气了”,而是拿着一把扇子,坐在万历皇帝身边,轻声说:“皇上,您看这扇子上的画,是不是跟昨天咱们去御花园看到的荷花一样?当时您还说,这荷花就像刚入宫的小宫女,羞答答的。”
万历皇帝被她这么一逗,心情顿时好了不少。他转头看向郑贵妃,发现这个小嫔妃不仅会说话,还特别懂自己——她能记住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还能巧妙地用出来哄自己开心。从那以后,万历皇帝就经常找郑贵妃聊天,跟她分享自己的心事,甚至连朝堂上的烦心事,也愿意跟她说。
郑贵妃还有一个“杀手锏”——她敢跟万历皇帝“开玩笑”。有一次,万历皇帝跟郑贵妃在御花园里散步,万历皇帝故意逗她说:“你这么调皮,要是放到民间,肯定没人敢要你。”郑贵妃立刻反驳道:“皇上说的是哪里话?臣妾这么好,要是放到民间,肯定有很多人抢着要。不过臣妾才不跟别人走呢,臣妾只想跟着皇上。”说完,还俏皮地眨了眨眼睛。
万历皇帝被她逗得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小嫔妃既可爱又真实,跟那些只会唯唯诺诺的嫔妃比起来,简直是“一股清流”。很快,郑贵妃就从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成了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女人。万历十年(1582年),郑贵妃被晋封为“德妃”;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被晋封为“贵妃”,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淑嫔,升到了贵妃的位置,晋升速度堪称“火箭般”。
不过,郑贵妃也不是只靠“撒娇卖萌”上位的。她很聪明,知道要想在后宫里长久地立足,光靠皇帝的宠爱还不够,还得有自己的“脑子”。她从不参与后宫嫔妃之间的争斗,也不主动得罪任何人,甚至还经常帮其他嫔妃在万历皇帝面前说好话。有一次,一个姓王的嫔妃因为不小心打碎了万历皇帝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吓得哭了起来,以为自己肯定会被惩罚。郑贵妃知道后,主动去找万历皇帝,说:“皇上,王妹妹也不是故意的,您就别生气了。再说了,那个花瓶虽然贵重,但也比不上王妹妹的心意啊。”万历皇帝听了,果然没有惩罚王嫔妃。
就这样,郑贵妃不仅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还在后宫里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不过,她的野心也在慢慢膨胀——她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受宠的贵妃,她还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未来的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对郑贵妃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她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这个孩子的出生,让郑贵妃欣喜若狂,也让她的野心彻底暴露了出来。
在此之前,万历皇帝已经有了一个长子,名叫朱常洛,是宫女出身的王恭妃所生。按照明朝的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所以朱常洛作为长子,理应被立为太子。可郑贵妃却不这么想——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比朱常洛更聪明、更可爱,而且自己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只要能说动万历皇帝,说不定就能让朱常洵成为太子。
小主,
于是,郑贵妃开始在万历皇帝面前“吹枕边风”。她经常抱着朱常洵,在万历皇帝面前说:“皇上,您看咱们的洵儿多可爱啊,长大了肯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不像那个朱常洛,整天死气沉沉的,一点都不像皇上您。”万历皇帝本来就因为朱常洛的母亲是宫女,对朱常洛没什么好感,再被郑贵妃这么一撺掇,心里也渐渐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有一次,万历皇帝跟郑贵妃在后宫里喝酒,喝到兴头上,竟然跟郑贵妃许下了“金盒盟约”——他把自己的手指咬破,在一张纸上写下“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字样,然后把这张纸放进一个金盒里,交给郑贵妃保管,说:“爱妃放心,朕一定会立咱们的洵儿为太子,不会让你失望的。”
郑贵妃拿着这个金盒,心里乐开了花。她觉得,有了万历皇帝的这个承诺,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就十拿九稳了。可她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被传了出去,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得知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纷纷上奏劝谏。其中,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奏折最有代表性,他在奏折中说:“祖宗之制,立嫡立长,万世不易。今皇长子已五岁,宜早立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意思是说,祖宗定下的规矩,立嫡子或者长子为太子,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现在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五岁了,应该早点立为太子,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心。
万历皇帝看到大臣们的奏折,气得不行。他觉得这些大臣多管闲事,自己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是自己的家事,跟他们没关系。于是,他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一会儿说朱常洛年纪还小,等长大了再说;一会儿说王皇后还年轻,说不定以后会生下嫡子,到时候再立嫡子为太子。
可大臣们不吃这一套,依旧天天上奏,要求万历皇帝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采取“拖延战术”,跟大臣们玩起了“拉锯战”。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着名的“国本之争”,这场争论一持续就是十五年,把整个朝廷搅得鸡犬不宁。
在“国本之争”中,郑贵妃始终是幕后的“推手”。她不仅继续在万历皇帝面前撺掇,还暗中拉拢一些大臣,让他们支持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比如,当时的内阁大臣王锡爵,就因为跟郑贵妃的家人有交情,经常在朝堂上为朱常洵说话,主张“三王并封”——把朱常洛、朱常洵和万历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朱常浩一起封为王,暂时不立太子,等以后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