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江淮筑骨

魏砥 柯哀的罐头 2078 字 11天前

功赏是激励,独当一面则是真正的磨砺。朱桓这只初展翅翼的雏凤,开始在风浪中学习如何翱翔。

丹阳,关羽院落。

陈暮并未对关羽隐瞒江北的剧变。在一次例行的“探访”中,由邓艾看似无意地提及了曹丕在皖口大举筑城之事。

关羽闻言,持卷的手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平澹,只是凤目之中,闪过一丝极快的精光。他依旧没有评论,但陈暮和邓艾都能感觉到,这位身陷囹圄的猛将,其心神并非完全超然物外。

待陈暮与邓艾离去后,关羽独自在院中舞了一趟刀。刀风呼啸,卷起满地落花,凌厉之气更胜往日。收刀而立,他气息微喘,望着北方,久久不语。

曹丕筑城,意在长久对抗江东,甚至为日后南征打下基础。这无疑加剧了天下的分裂,也使得他心中那个“兴复汉室”的目标,似乎更加遥远。而陈暮的应对,沉稳老辣,以静制动,显示出其日益成熟的战略眼光和雄厚的底气。

一边是篡汉之曹贼,正不惜民力大兴土木;一边是割据之强藩,却深根固本沉稳应对。而他,汉寿亭侯,刘备麾下前将军,却只能在这江东庭院之中,空耗岁月。

一种难以言说的憋闷与焦躁,在他胸中积聚。陈暮的礼遇,像温暖的蚕丝,一层层包裹着他,柔软,却坚韧,让他有力无处使。他有时甚至会想,若当初在麦城战死,是否反倒是一种解脱?

但每每念及大哥刘备,念及三弟张飞,念及刚刚回到成都的儿子关平,这份死志便又动摇了。

“唉……”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消散在江南的暖风中。他的骄傲,他的忠义,他的抱负,在这现实的囚笼中,经受着前所未有的煎熬。陈暮不杀他,不放他,亦不强逼他,只是将他置于此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他内心的挣扎,也映照着天下格局的变迁。

成都,汉中王府。

诸葛亮同样密切关注着东线的动向。曹丕筑城皖口,陈暮以静制动的消息相继传来。

刘备看着舆图,叹道:“曹丕此举,是铁了心要先稳固中原,再图江南了。只是苦了江淮百姓……明远能沉得住气,倒是出乎孤的意料。”

诸葛亮轻摇羽扇,澹澹道:“陈明远非孙仲谋,其志不小,其力亦足。曹丕筑城,虽可一时得利,然旷日持久,消耗巨大,若不能速胜,反成拖累。于我军而言,未必是坏事。”

他顿了顿,指向五丈原方向:“如今之要,仍在西线。曹真、张合据险而守,我军粮道绵长,急切难下。需得另寻破局之策。”他脑海中,再次浮现出那条险峻的“傥骆道”,以及江东那位年轻参军朱桓的大胆设想。虽不可行,但其思路,却给了他启发。

“孔明有何想法?”刘备问道。

“亮正在思忖,或可遣一偏师,伴作疑兵,吸引曹军注意,主力则……”诸葛亮的声音低了下去,与刘备密议起来。

与此同时,回到成都并被任命为裨将军,统领一部分原关羽旧部的关平,正在积极整训部队。他将在江东的见闻,尤其是江东军严明的纪律、精良的装备和高效的后勤,择其可行者,融入自己的练兵之中,虽初时引来一些老部下的微词,但在他以身作则和刘备的支持下,也逐渐推行下去。

东线的筑城与对峙,似乎并未直接影响西线的战局,但那无形的压力,以及江东展现出的实力与潜力,如同水底暗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成都的决策与心态。天下这盘大棋,每一处的落子,都在牵动着全局。

江淮的夯声阵阵,东海的波涛不息,西线的对峙依旧,建业的根基日深。乱世的画卷,在血火、汗水与谋略中,继续缓缓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