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涟漪

“广寒宫”前哨站仿佛一个刚刚经历了信息海啸洗礼的幸存者,在短暂的死寂后,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疯狂。那十七秒的数据洪流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奇迹,反而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的涟漪缓慢却深刻地改变着一切。

陈明博士强压下心中的惊悸与茫然,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那浩瀚数据中“可触及”部分的剥离和简化工作中。“深潜”分析组的技术人员们眼睛布满血丝,在冰冷的控制台前与天书般的数据搏斗,试图从那令人绝望的复杂性中,榨取出一丝能被理解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碎末”。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如同要求一个只会加减法的孩童去理解黎曼几何。每一天都伴随着巨大的挫败感,服务器群持续超负荷运转,能源储备在科研耗能和维持基本生存之间艰难地平衡着,不断滑向危险的边缘。

然而,执拗的探索终究带来了回报,尽管微小,却意义非凡。

能源组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放弃了复现那精妙能量图谱的妄想,转而采用一种近乎“暴力破解”的笨办法——在海量数据中寻找重复出现的基础频率“音符”,然后尝试用前哨站老旧的设备,以极度简化和失真为代价,模拟出其中最稳定、能耗最低的一个单一频率段。

当这个粗糙模仿出的、强度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特定频率波,被成功注入到水培单元的光照系统时,奇迹发生了。

不仅仅是能耗再次出现了微小的优化曲线。

那些在低温、低光照下一直半死不活的基因改良苔藓和藻类,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奇异的活力,生长速率肉眼可见地加快了!并非疯狂增殖,而是呈现出一种更健康、更稳定的生长态势,有效成分的合成效率也出现了显着提升!

“生命反应!它对生命系统有特异性影响!”生命组的科学家几乎把脸贴到了观察窗上,声音因激动而尖锐,“这个频率……它不像是在提供能量,更像是在……‘协调’或‘激发’细胞本身的活性!”

这是一个全新的方向!之前的能量研究都集中在“供给”上,而这次偶然的发现,似乎指向了某种更深层次的、关于能量与生命互动的方式!

几乎是同时,材料组也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他们受那段复杂结构模型中某个微小“节点”特征的启发,不再试图仿造整体,而是将这点特征抽象成一种数学上的拓扑优化算法,输入到前哨站仅存的一台3D金属打印机中,对某个关键连接部件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极其细微的重新设计。

打印出的新部件经过测试,其抗金属疲劳特性提升了惊人的百分之十五!而重量几乎没有增加!

“不是材料本身的突破,是结构!是效率!”材料工程师看着测试数据,手舞足蹈,“我们做不到它那种材料,但我们或许可以学会它那种‘思考’结构的方式!”

这两项进展,虽然依旧建立在极度简化和妥协的基础上,却像是黑暗隧道尽头突然亮起的两颗星星。它们证明了一点:即使无法理解“星之遗物”知识的全貌,即使只能笨拙地模仿其亿万分之一的皮毛,人类依然能够从中获益,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生存!